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二月, 2007的博文

Reworking Working Memory zz

Reworking Working Memory Category: Cognitive Neuroscience Posted on: February 26, 2007 3:19 PM, by Chris Chatham Memory, defined as "any lasting effect of experience," is an overly broad term. Those with damage to the hippocampus lose their long-term memory but retain the ability to maintain conversations (at least for short periods of time). But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nature of short-term or "working" memory suggests that such a neat division between memory systems is overly simplistic. In the current issue of Psychological Review, Unsworth & Engle argue that working memory is best understood as an "override" mechanism serving two functions: 1) the active maintenance of novel or important information in the face of interference (either internal or external), and 2) discrimination and retrieval of appropriate information by cue- or context-specified search of memory. Unsworth & Engle suggest that working memory fulfills these functions through a

换模版

simply the best

看见自己 zz

  纽约有一栋摩天大楼的老板,每个月都为昂贵的电梯修理费苦恼,因为楼很高,电梯不是一叫就来,乘客往往等得不耐烦,一直连续按钮,所以电梯钮坏得很快。   人们虽看见电梯钮已经亮了,还是要再按一下才安心,好像別人按的都不算,非得自己的"魔术指"按一下,电梯才会来。这个老板在电梯旁贴很多告示,都没有效,最后他贴出悬赏,若有人能使乘客改变习惯,给与厚奖。   结果一名心理学家在电梯门上装了一片大镜子,轻易解決了问题。因为镜子使乘客看见自己的猴急样,只要一站到镜子前,立刻变有礼貌了,原先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镜子前都成了绅士、淑女,耐心等待电梯,这就是镜子的妙用。   很多时候,人不是故意要做出某些恶形恶状,只是不知自己这样做是什么样子,苦于不自知而已。   我一直很好奇,演化为什么没有使人的眼睛分开生长,一个看外面,一个看自己呢?人的两只眼睛专门看別人,如果没有镜子,人是无法知道自己长得什么样子。   这个"我"(self referent)是很晚才发展出來,嬰儿要到两岁左右才会知道镜中人是自己,灵长类除了黑猩猩外,其他猴子都不知道镜中的动物是他自己。实验者把动物麻醉后,将红点涂到他脸上,醒来后再让他照镜子,结果除了黑猩猩会去摸自己的脸外,其余都不会,表示他们不知道镜中的人是自己,可见自知需要很高的智慧。   有个实验非常有趣,实验者想知道寄生在別人窝里的小鸟,如何知道它自己是谁。像椋鸟(cowbird)专门把蛋下在麻雀窝,让麻雀替它孵蛋,但椋鸟长大了并不会以为自己是麻雀,还是去找椋鸟交配。它如何知道自己跟养父母不一样呢?   康乃尔大学的实验者把刚孵出的椋鸟隔离长大,让它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只鸟,然后把一些小鸟的羽毛染色,另一些则保留原来颜色,等小鸟长到两个月大,再把两只成年椋鸟放进实验室,一只染了色,一只没染,结果发现小鸟喜欢跟自己一样颜色的大鸟在一起。这表示它会检视自己,知道自己的特征,在脑中形成样板模型(template)将其他的鸟与自己相比,产生我们看到的"物以类聚"现象。   这个实验很重要,让我们看到动物可以检视自己,知道自己是谁。演化虽然让我们的眼睛只能看见別人的刺,看不见自己的梁木,但人发明镜子弥补这项不足。或许当公仆看到自己对待头家的冷面孔时,服务态度会好一点。   镜子,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你说是不

最牛的博士论文!zz

发信人: superone (有风的日子), 信区: Joke 标 题: 最牛的博士论文!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发信站: 两全其美网 (Fri Feb 23 17:34:12 2007), 本站(lqqm.net) 1. 最牛博士论文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 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   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JLE上连载四期。 2. 最牛博士论文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 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实例: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 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 么?” 3. 最牛投稿论文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 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 实例:SIMS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 》。SIMS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 B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 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是我检验了其中的几个定理,好像是对 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4. 最牛B的论文没必要长篇大论,千把字足以。 实例:德布罗意是个花花公子贵族,本科 是历史学专的,后来实在闲着无聊去读了5年博士,最后交的博士论文是一页纸,还涉嫌“ 抄袭”。 答辩委员会气的都不想让他答辩。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感到很没面子,自己学 生毕业不了真是耻辱,于是他鼓动了爱因斯坦一起帮着求情。那篇“垃圾”论文后来被薛 定谔看到了,薛定谔看着这页论文苦思冥想了1个月,发表了量子力学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猫也成为最有趣的一只猫。 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说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 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一篇1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2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 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由此看来,最牛b的论文不必象张五常那样连载,一页A4的纸 足以。不过我想德布罗意要

《科学成就健康》

http://book.sina.com.cn/nzt/live/liv/kexuechengjiujk/index.shtml 本想去买书,但是没买到,正好现在有电子版看了。隆重推荐,方舟子新书《科学成就健康》。

Nature 中文版

Nature网站出中文版了,对于不同领域的东西,看英文还真费劲。有了中文版,对那些不熟悉的领域,也可以当科普的材料看,不错。 http://www.natureasia.com/ch/

新年快乐!

时间过得好快,又是一年了。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情愉快!

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方舟子· 学术研究是由人来做的,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学术研究会出现种种错误。这些错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限于客观条件而发生的错误。这类错误难以避免,也难以觉察,随着科学的进步才被揭示出来的,犯错误的科研人员没有责任,不该受到谴责。一类是由于马虎、疏忽而发生的失误。这类错误本来可以避免,是不应该发生的,但是犯错者并无恶意,是无心造成的,属于“诚实的失误”。犯错者应该为其失误受到批评、承担责任,但是是属于工作态度问题,并没有违背学术道德。还有一类是学术不端行为。这类错误本来也可以避免,但是肇事者有意让它发生了,存在主观恶意,违背了学术道德,应该受到舆论谴责和行政处罚,乃至被追究法律责任。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 fabrication)、窜改数据( falsification)和剽窃( plagiarism)三种行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但是像中国当前这样如此泛滥,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这不仅表现在违反者众多、发生频繁,各个科研机构都时有发现,而且表现在涉及了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由于中国高校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生不端行为,经常是由于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缺乏了解,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是遏制学术腐败、保证中国学术研究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在某些细节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主要针对的是理工科领域,特别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 数据的处理 研究结果应该建立在确凿的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因此论文中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丝毫的虚假。研究人员应该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据,不能捏造和窜改。虽然在论文中由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