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二月, 2006的博文

杨中芳:我做单身贵族 zz

  杨中芳祖籍山东蓬莱,出生在天津,成长于台北。而后她到美国求学13年。1980年杨中芳回香港从事教育及心理学研究工作,2001年起兼任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复系后首任系主任。   记者:从内地出来,而后在台湾,又去美国,还有香港,最终又回到内地,学术界有你这种经历的人肯定不多。   杨中芳(以下简称"杨"):对我来讲,这就像转了一个圈,又回来了。我2岁去的台湾,那时社会上有很多传闻,包括一些对商人不利的消息。当时我父亲在天津做生意,他和朋友一商量就带着我们到了台湾。   人到了一定时候总要想,到底自己归属于什么地方?我每十几年就换一个地方,每个地方都有它的好坏,最终我要选一个地方,跟自己讲,这是我的根。过完这半年长假期,我就会从香港大学提前退休。我是个从小讲普通话长大的人,可自从20岁到美国读书后,我就几乎没用普通话讲过课,用的都是英语,满足感不强。我觉得自己的东西教给自己人,用母语才会亲切。   记者: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以后,你曾经有过一段在广告公司工作的经历。当时做的是一些什么事情?   杨:我在当时美国第二大的广告公司做研究工作。打个比方,客户到广告公司,提出要增加销量,要求公司给它提出一个计划。公司第一步就是做市场研究,指出产品哪里不足,可以怎么改进。研究形式很多,譬如调查100个消费者,把详细的资料呈给客户。这份工作我做了1年。那时广告是美国最前卫的行业,大家都穿着花衬衫上班,完全不顾正统的一套,对我来说很新奇。这是我一个很重要的经历。没有广告从业经验,很难对商业心理学有真正的体会。   记者:既然喜欢这种应用工作,为什么后来又转回基础研究领域呢?   杨:缘份吧。离开那家公司,我就随着家里搬到温哥华去了,在一个研究所工作。后来我又到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教书,大家都说商学院好,收入高,机会多,学术要求又没有那么高。但我发现还是对基础研究比较感兴趣,就到了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在外面做得已经不错了,还要逆流回来,当时挺罕见的,我看现在也不多。   记者:过去10年,你的大量研究都集中在本土心理学上。是什么让你对中国人及中国社会感兴趣?仅仅因为"中国人"这个身份吗?   杨:在台湾的时候,周围都是中国人,除了奥运会的时候,没有谁会特别注意这个身份。到了芝加哥,中国人又太少了,呆在学校里,也感受不到身份问题。但到了香港,在当时殖民

试试发视频

牛文章和不牛文章

最近读了两篇nature和science的文章,一直在思考着两篇文章有何过人之处。从说明的问题的角度,似乎并没有太多长处,甚至类似的实验我看到别人早就发表过。当然,可能我自己的理论水平比较低,还理解不了这两篇文章的理论贡献。 当然,牛文章肯定有它的长处。我看到的有: 1 理论背景很强,而且似乎都已经有灵长类的实验作基础再搬到人身上作 (看来fMRI还是很难提供像单细胞记录那样强的证据支持)。 2 实验设计和控制非常严密,很多细节都被考虑进去 (比如对每个人使用不同的阚值,使任务难度平衡)。在自己做实验的时候通常都很懒着这样做,因为要花费太多精力,又不知真的会有多大作用。总之,sig万岁,不sig再说。这也就导致了国内烂paper横行。 3 对fMRI数据的分析很严密。对激活的区域通常会附加很多分析,来排除一些可能的混淆变量。而且可能用很多种约束条件来验证激活区域,这样得到的结果显然会比简单相减得到更有意义的结果。当然,这一切都是由理论假设推动的。 总之,做学问不像到外企作副总裁,忽悠忽悠就可以了。做研究是要静下心来做的,作实验作出一点结果,从中发现问题并继续完善它,才能一步一步完成优秀的研究。推荐这篇文章,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刘力研究组“沉默”五年一鸣惊人 ,桂林开会时,陈霖教授对刘力的工作大家赞赏,他的经历值得年轻研究者学习。

:( 测试不成功

汉字编码有问题......

艰难的前进

最近很少自己写blog了,因为一个英文文章的任务摆在那里,让我失去了写东西的感觉与动机。可能和性格有关,写文章对我来说一直都不是强项。因为把成百 上千个汉字码在一起,实在很难找出一个最优的组合来。而且随着字数越增加越觉得文字已经超出自己的驾驭范围,最后把所有的写字欲望都弃之不理了。当然,有 两种文章还是写得的,一种是有很强逻辑组织的实验报告和论文,另外就是不用考虑结构的“意识流”。 论文应该是一个逻辑组织很强的文章,但是当我对问题没有深刻的理解与组织的时候,还是很难写好。Anyway,一点一点来喽。第一篇中文的文章前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定稿,第一篇英文文章准备迎接更多的困难吧。:( 最后,测试一下用Docs & Spreadsheets 发布blog :)

如果自己没有判断力,就把帖子往后翻几页

这个一个疯狂的年代。几天前媒体突然热炒一个大四的女生成为亚洲副总裁之类的事情,转天四五个朋友的blog上都在大发感慨。这年头人人的成就动机都超高,可以疯狂的崇拜着媒体 (或她自己)捧出的神,却不愿脚踏实地踏踏实实的做点事情。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而已,何必呢! 发信人: tooooooooold (toooooooooooooooold), 信区: HitTopic 标 题: 学术腐败要从娃娃抓起——21岁外企美女副总吴莹莹真� 发信站: 两全其美网 (Mon Dec 11 12:45:00 2006), 本站(lqqm.net)  学术腐败要从娃娃抓起——21岁外企美女副总吴莹莹真相        (忠祥原创,必属佳品)           21岁的北师大“才女”吴莹莹,不久前成为美国企业Topcoder的“亚洲区副总裁”。一轮新的造神运动又兴起了,这个还在上大三的女生,成了北师大和教育部力捧的新一代张海迪似的人物。          真相如何呢?          从新闻报道中,我们大约可以知道,这个女生有“一百多项发明和三项国家专利”,在人民网的“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是这样介绍的:           http://stu.people.com.cn/GB/65534/4736353.html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2003级学生吴莹莹同学,用她二十年的青春生命奏响了一曲动人的旋律。十五年的发明历程,她创造了一百项发明和三项国家专利;十二年的竞赛道路,她为师大实现了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历史上奖牌零的突破…”          “用十年的时间,吴莹莹同学在发明创造的路上,不停地向前迈步,然后取得了累累硕果。这些硕果是:100项发明。在吴莹莹同学的100项 发明中,“OPEN书系快速检索装帧技术”、“速查字典及其检索方法”以及“动态计数印章”三项发明已经获得中国国家专利,同时还有更多的作品在不断完善 和申请国家专利的过程中,一些作品已经开始申请国际专利。”          可以说,这“100多项发明和三项国家专利”就是吴莹莹造神运动的核心材料,这100多项发明都是什么呢?什么可以称作发明呢?我们小时 候就试着尝试一些小手工艺品,风车,小桔灯,是否也可以称为发明呢?至于到底有多少“发明”我们无从考证,只能凭着吴莹莹一张嘴,说

做纯粹的事,做纯粹的人

http://www.jiaoyu.org

挺有意思

发信人: 蟑无迹 (蟑会没蟑果粒), 信区: paper 标  题: 政治下的学术:人工合成胰岛素的背后:不要资产阶级的诺贝尔奖 发信站: 两全其美网 (Fri Dec  8 08:19:11 2006), 转信( lqqm.net ) 政治下的学术:人工合成胰岛素的背后:不要资产阶级的诺贝尔奖 2006年12月07日 09:46中国青年报投票数:0顶一下 杨振宁三次向中国领导人提议:为胰岛素工作提名诺贝尔奖 第一次:周恩来委婉拒绝 第二次:江青说:"资产阶级的奖金,我们不要!" 第三次:邓小平、聂荣臻、周培源等非常重视 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 《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这项成果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它像"两弹一星"一样,证明了中国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仍可在尖端科研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一决高下,甚至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许多人认为,这一次中国人与诺贝尔奖距离最近,简直可以用"擦肩而过"来形容。对于未能获奖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弹指之间,40个年头过去了。回眸当初,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渐渐浮出水面,一些以讹传讹的"事实"也开始得到澄清。 周恩来说:5年是不是太长了 课题的提出应当归因于"大跃进"运动。那是一个充满豪言壮语的时代,不但工农业要"放卫星",科学技术也要"抱大西瓜"。形势要求科学家提出宏大的目标,不这样做就是政治上落后。 为了避免遭到批判,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表示要研究活性染料,生理所提出要搞生物上天,实验生物所决心集中力量攻克肿瘤,而药物所则喊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肿瘤让路、血吸虫断子绝孙"的响亮口号。 在各兄弟单位竞相放出了多个"科学卫星"之后,筹备了半年、就要于1958年8月成立的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该提出什么样语惊四座的课题,成了摆在该所每一个专家面前的问题。 在有王应睐、邹承鲁、曹天钦、沈昭文等9人参加的高级研究人员讨论会上,大家争先恐后地提出了一个个课题,这些课题最终因不够"跃进"、气魄不够宏大等理由,一个个被否定。突然,不知是谁冒出了这么一句:"合成一个蛋白质!"七嘴八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