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07的博文

2007最后一天

去年的圣诞,去年的新年我在做什么?说实话我记不得了。 这一年看起来平淡,其实经历了太多的事情。 不管怎样,祝愿所有我认识的人,顺利、健康、幸福! 祈祷一个美好的2008!

与我相似的名人头像

http://www.myheritage.com/collage

Merry Christmas!

图片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分析软件包

图片
北师大认知所臧老师朱老师组的resting研究成果 http://resting-fmri.sourceforge.net 终于有大陆研究组写的fMRI分析程序了,可喜可贺! 1. 跨学科合作确实能促进好的成果出现。 2. 估计以后静息可能会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 :)

诸事不顺

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可是接二连三的发生,总会让人不爽。 前两天blogger帐号也被锁定了,认为这个blog是用来赚链接的spam blog。想来想去这应该是google自己的原因。blogger上每一篇blog都有独立的网页,每个独立网页上都包含我设置的友情链接,这样一个blog就连出百个链接。不知道有没有人因此受益,不过google却掉到自己的坑里了。善哉,善哉。 回顾一下最近看的2篇关于搜索引擎和web2.0的文章。一篇PNAS的文章,研究dig的文章受到大众关注的时间过程,发现群体注意 (collective attention)可以用一个新异度的动态模型描述。另一篇psychological science的文章用google的page rank算法模拟人的记忆组织方式,发现被试最先想到的词与该词的page rank很相关,而与该词的词频无关。看来简单的page rank算法可能描述了大脑中记忆的存储机制,难怪google如此成功!

上完了一门课

终于上完了号称压力最大的一门课。做完了一件事会让人感到轻松,但实际上还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去做。继续努力吧......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在人类的脑功能的研究中,不仅要研究某个脑区与某个认知过程的相关,目前的趋势更强调区域之间的连通性与认知活动的相关。在精神病学领域也是如此,比如早先看过理论认为孤独症和精神分裂症是由于某些脑区之间的联系降低导致,最近又看到一篇文章提出帕金森氏症也与低连通性相关。也就是说,虽然大脑各个区域单独的功能完好,但是如果区域之间的联系出了问题,同样会产生精神损伤。目前理论提出了很多,但研究做得都不够完善,期待有更多的文章出来。

这个标语太有才了

图片

关于机器人

图片
最近看了两篇跟机器人有关的研究,挺有意思。其中一篇发表在PNAS上,研究者将机器人放到2岁小孩子课堂中,经过5个月的交流过程,小孩子与机器人建立了正常的社会关系。这说明目前的机器人程序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技能”。这种技术可以应用到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期待有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继续研究这个问题。另一篇science上的文章也很有趣,研究者把微型机器人放到昆虫种群中。通过操控机器人的行为,可以改变昆虫的种群合作行为。这可能提示了个体在群体社会行为中的重要作用,也许今后可以通过这样的操纵手段检验各种进化论假设。结论,小时候提起机器人就是科幻故事,现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已经超出了我儿时的想象。 Tanaka et al. 2007. Socialization between toddlers and robots at 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enter. PNAS 104(46), 17954–17958. Halloy et al. 2007. Social Integration of Robots into Groups of Cockroaches to Control Self-Organized Choices. Science 318(5853), 1155 - 1158.

热烈庆祝长春夺冠

图片
中超已经很久不看了,结果也不是十分关心。不过长春夺冠还是要庆祝一下。 比起山东与北京,长春一年都很低调。哪怕再夺冠形势及其有利的情况下,大多数媒体也都认为首都的球队会多的最后的冠军,因为那里明年要开奥运会。不过还好,结果不错。 客观地说,比起前两年,今年的联赛还算精彩。假球黑哨罢赛等问题比较少,球队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但是由于国家队的疲软,中国足球的地位仍然很低。不过也没什么,因为,已经是最低了。自娱自乐吧。

个体差异

图片
人格心理学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领域,因为它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人们通常关注心理学,主要关注的也就是每个人为什么会成为他独特的个体,为什么每个人的行为反应都不一样。从某种程度上,人格心理学要解决的问题和算命有点类似,就是要预测不同人能够做出的独特行为反应。 最近在上人格心理学的课,同时也搜索了认知领域的一些相关文献,发现个体差异的研究不仅局限于社会心理学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关注到基本认知过程的个体差异上来。比如比如最近Nature Neuro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研究了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的认知过程的差异。 实验要被试对习惯性的刺激进行反映,而当偶尔出现新异刺激时,被试要抑制反应。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脑电活动。脑电的结果发现,当出现新异刺激而不是熟悉刺激时,自由主义者的波形明显比保守主义者大。这也提供了神经层面上的证据表明,自由主义者对破坏习惯化的东西更敏感。 原文:Amodio, D.M., Jost, J.T., Master, S.L., Yee, C.M., 2007. Neurocognitive correlates of liberalism and conservatism. Nature Neuroscience 10(10), 1246-1247. PS,自由主义者搜出来的竟然是他,而不是王怡或者罗永浩,有意思。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幸福就是在憋了几天不能上网后,突然可以上网了...... doubanclaim67e55b273b5135bf

人类的进化

图片

我的周末......

第一次如此盼望周末,因为到周末才会有自己的时间做自己的事。 这一星期,一天看一篇晦涩的文章,报告要做3次,挺不易的。 期待周末,我就可以分析自己的数据,修改自己的论文了......

Rewrite, rewrite, rewrite...

手头的论文在一遍一遍的修改,看上去在一点一点的变好,但是进展缓慢。幸运的是,我不断发现新的文章,发现我之前的理解的错误。很多问题在我大脑中似乎一直就是很混乱的。C老师在上讲写好文章的3个步骤: think clearly, talk clearly, write clearly... 看来我是从第一步就没有做好,所以只能先堆积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然后再慢慢梳理。 写论文的过程中确实也收获很多,特别是对概念和理论这些我平常很忽视的内容。好消息是,我发现了很多顶级的文章,比如发表在nature, neuron, PNAS的文章,都涉及了我的研究领域。看来研究问题的意义还可以挖掘,前途看起来光明啊,呵呵

牛文章瞻仰 II Human Brain Mapping

继续,Human Brain Mapping上被引用次数top-10的文章。大牛Friston又有6篇...... 1523 . Friston K J, Ashburner J, Frith C, Poline J B, Heather J D, Frackowiak R S J, Spatial Registration and Normalization of Images. Human Brain Mapping, 1995, 2, 165-189. 773 . Worsley K J, Marrett S, Neelin P, Vandal A C, Friston K J, Evans A C, A unified statistical approach for determining significant voxels in images of cerebral activation. Human Brain Mapping, 1996, 4(1), 58-73. 763 . Friston K J, Worsley K J, Frackowiak R S K, Mazziotta J C, Evans A C, Assessing the Significance of Focal Activations Using their Spatial Extent. Human Brain Mapping, 1994, 1, 214-220. 544 . Friston K J, Jezzard P, Turner R, Analysis of Functional MRI Time-Series. Human Brain Mapping, 1994, 1, 153-171. 491 . Fischl B, Sereno M I, Tootell R B H, Dale A M, High-resolution intersubject averaging and a coordinate system for the cortical surface. Human Brain Mapping, 1999, 8(4), 272-284. 472 . Ashburner J, Friston K J, Nonlinear spatial normaliz

牛文章瞻仰 I Neuroimage

这是研究方法课的作业,要搜索Psychological bulletin上被引次数最多的10篇文章。小研究了PsycInfo一下,未果,后来发现Google Scholar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在完成作业的同时,顺便搜索了一下本领域的两个期刊Neuroimage和Human brain mapping的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章。发现被引最多的文章竟然已有上千次,足见本领域近年来的发展与繁荣。top-10的文章主要以方法性的文章和元分析为主,大牛Friston竟然有5篇文章上榜,可见其影响力!(每篇文章最前面的黑体数字为被引用次数) 879 . Ashburner J, Friston K J, Voxel-Based Morphometry - The Methods. NeuroImage, 2000, 11(6), 805-821. 697 . Worsley K J, Friston K J, Analysis of fMRI Time-Series Revisited—Again. NeuroImage, 1995, 2(3), 173-181. 670 . Friston K J, Holmes A P, Poline J-B, Grasby P J, Williams S C R, Frackowiak R S J, Turner R, Analysis of fMRI Time-Series Revisited. NeuroImage, 1995, 2(1), 45-53. 535 . Braver T S, Cohen J D, Nystrom L E, Jonides J, Smith E E, Noll D C, A, Parametric Study of Prefrontal Cortex Involvement in Human Working Memory. NeuroImage, 1997, 5(1), 49-62. 524 . Poldrack R A, Wagner A D, Prull M W, Desmond J E, Glover G H, Gabrieli J D E, 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 for Semantic and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in the Left In

SPM中删除contrast的方法

SPM中如果设置了contrast,就无法删除。当然可以一个接一个的设下去,但是这样每个被试contrast的编号就会混乱,为组分析造成困难。SPM maillist里面有人给出了删除contrast的方法。应该是删除最后一个,保留前n-1个contrast的意思,以后有空试一试。:) load SPM.mat SPM.xCon=SPM.xCon(1:n-1) save SPM SPM

环境塑造人

图片
上个学期参加了很多讨论,内容主要关于知觉学习。知觉学习主要关注环境信息是如何塑造知觉的。比如,由于现实中存在丰富的水平的和竖直的刺激,所以人的视觉系统对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分辨力更高。可是我常常会有疑问,为什么说这些知觉特性是由后天训练形成的,而不是先天进化的产物呢? 反过来,最近在读《进化心理学》,更强调人的本能,比如男女进化出不同的择偶策略。支持的证据大都来自于一些跨文化研究。比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男性和女性都会显示出一致的策略倾向。虽然跨文化的证据能排除一些文化的影响,但是我还是觉得这些证据没有办法确定那些倾向天生的,而不是后天教育和文化的影响。 心理学里面比较喜欢争论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先天遗传的,还是后天环境塑造的。可是更一般地说,先天的遗传也是受个体的祖先所在环境的塑造而形成的,也就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进化机制。从这种意义讲,人类所有的心理与行为,都是由环境塑造而成的,只不过有些是个体本身所处的环境,而另一些是个体祖先所处的环境。进化心理学为整合心理学现有的分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推荐这本书,《进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的开始,广州

拖到了最后一刻,还是搬到了。一走一回,已经两年了。感觉日子过得很快,但是仔细想想两年前在系馆干了些什么,却也都记不清了。看来在珠海这两年的日子还是很充实的,虽然成果不多。 Anyway, 我还是回来了,虽然系馆里没有空调,256M内存的机器没有办法完成我要做的计算,等等等等。不过,可能这也是好事,因为在这里正好可以做一些在珠海时想做但是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一切随缘吧......

震撼的照片zz

图片

二维图像的低频成分和高频成分

图片
二维的图像可以分解成不同的频率成分。其中,低频成分描述大范围的信息,而高频成分描述具体的细节。在灰度图像中,亮度变化小的区域主要是低频成分,而亮度变化剧烈的区域 (比如物体的边缘)主要是高频成分。在MATLAB里面试了半天,终于搞明白原来FFT2变换后低频成分在K空间的4个角落而不是中心。终于自己用MATLAB分离出了图像的低频成分和高频成分,呵呵。 1) 原图像,2) 低频成分,3) 高频成分

北京行

一年内两次去北京,都是为了去学习,都是去的北师大。北师大的实验室是本领域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整体实力很强,特别是跨学科的学术支撑,更是让人流口水。上课地点在传说中的“小红楼”,见到了传说中的两位牛人,不虚此行。 Hu更关注fMRI成像的物理,虽然研究很精彩但是不太感兴趣,倒是一直对Lu和Sperling等人的的研究很感兴趣。最早在去年北师大会议上听过Sperling报告他的注意的时间模型,到前不久刚看懂的Lu的注意以及直觉学习的模型,都是用精细的计算模型来描述人的认知加工过程。我们通常的实验虽然也有理论假设,但是一般不会有明确的模型提出,而大都是通过实验操纵和行为结果反推内在的模型。感觉这是两种研究思路,一种是建立精确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预测行为,再根据行为观测结果验证模型;另一种是进行一些实验操纵得到对应行为结果的差异,然后通过这些实验操纵反推内部模型。这就好像forward model和backward model的关系。虽然大部分的认知过程目前都不能用精确的模型来描述,但是至少在比较初级的知觉加工水平,建立数学模型还应该是更有效的。不知道我目前的研究课题是否可以建立一个比较好的计算模型,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与见到牛人相比,课程的收获倒在其次。不过听课也让我有机会反思我对fMRI数据处理的理解。之前做数据处理,基本上是靠自己摸索,真正的含义都不是很理解。这次较完整的理顺了一下整个fMRI实验的过程,整体上还是有了很大的提高。 令一点感受,北京确实是个学术气氛浓厚的地方。虽然政治气氛更浓,导致很多研究生都很压抑而无心向学。但是能真正潜心研究的,还是牛人辈出的。这一点广州比起来真是相差很远。因此多与同行交流,真的是十分必要的事。 培训结束后的两天,还去了传说中的南锣鼓巷和后海。老北京的胡同,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这里并不是老北京,更像小资,甚至愤青。是好是坏不做评价,在我看来,北京的优点,就在于它的多元化。

Ten Simple Rules for Getting Published zz

继续转载...... http://compbiol.plosjournals.org/perlserv/?request=get-document&doi=10.1371/journal.pcbi.0010057&ct=1 Ten Simple Rules for Getting Published Philip E. Bourne Citation: Bourne PE (2005) Ten Simple Rules for Getting Published . PLoS Comput Biol 1(5): e57 doi:10.1371/journal.pcbi.0010057 Published: October 28, 2005 Copyright: © 2005 Philip E. Bourne. This is an open-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terms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source are properly credited. Philip E. Bourne is Editor-in-Chief of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 E-mail: bourne@sdsc.edu The student council ( http: / /www.iscbsc.org / )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mputational Biology asked me to present my thoughts on getting published in the field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 at the Intelligent Systems in Molecular Biology confer

两张图片

图片

撰写外刊论文的心得体会zz

(写文章很郁闷,转一帖) 有人归纳了外刊论文撰写的五个基本要求,即5C:正确(correctness)、清楚(clarity)、简洁 (concision)、完整(completion)和一致性(consistency) 。只有在满足这5点要求的情况下才可以算是一篇合格的外刊文章。对此,我深表同意。下面,从外刊论文的基本结构分别来说明我的看法: 1)Introduction 我一直认为Introduction是外刊文章最为难写的部分之一(另外一个是Discussion)。中文文章的缺陷就在于Introduction没 有内涵,过于简单,没有真正体现出一篇论文的研究起初和创新要素。应该说外刊论文对于Introduction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个 好的Introduction就相当于文章成功了一半。所以大家应该在Introduction上集中足够的精力。 我认为要写好一个Introduction,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鲜明的层次感和极强的逻辑性,这两点是结合在一起的,即在符合逻辑性的基础上建立层层递进的关系。 一开始,我们要首先阐述自己研究领域的基本内容,要尽量的简洁明了,不要罗里罗嗦一大堆。须知看文章的人都是该领域的专家,所以一些显而易见的知识要用概括性的而不是叙述性的语言来描述。 接下来,就是Introduction的重头戏之一:文献的总结回顾。这一点要特别着重笔墨来描写。一方面要把该领域内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全面的概括总结 出来,不能有丝毫的遗漏,特别是最新的进展和过去经典文献的引用。这是两个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应该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如果一旦审稿人之处这两个毛病,很 可能意味着说你做的不够深入或者全面,负面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另一方面,文献的应用和数据的提供一定要准确。片面的摘录部分结果而不反映文献的总体结果是 千万要不得的。引用的数据也要正确,特别是间接引用的数据(即不是从原文献中查到的数据,而是从别人的文献中发现的另外一篇文献的数据)。数据出错会导致 文章的印象大大失分。此外,引用文献的时候注意防止造成抄袭的印象,即不要原文抄录,要用自己的话来进行总结描述。如果审稿人正好是文献的引用者的话,这 样做就会糟糕的。 然后就是分析过去研究的局限性并且阐明自己研究的创新点,这是整个Introduction的高潮所在,所以更是要慎之又慎。阐述局限性的时候

erp源分析软件

不知是历史的渊源还是算法的多样化,erp数据分析的软件真的是五花八门。比如源分析就有好多常用的软件。对源分析不太感冒,先留做记录。 BESA http://www.besa.de/index_home.htm CURRY http://www.neurospec.com/?p=prod_src_curry LORETA http://www.unizh.ch/keyinst/NewLORETA/LORETA01.htm

Twitter

潘石屹的blog曾经写过,写文章像酿酒,写blog像做果汁,无需过多酝酿,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当遇到了twitter,不得不说,葡萄汁也不要 榨了,直接吃葡萄吧。翻看twitter会给人以紧迫的感觉,因为自己的历史正在以小时甚至分钟为单位记录着。网络也许真的会压得人喘不过气 来...... (想到了电影《手机》) Twitter的网址: http://twitter.com 我的twitter: http://twitter.com/dixy0

视频游戏的脑电研究

最新一期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中发表了一篇研究视频游戏过程中玩家脑电活动响应的文章。虽然媒体都在宣扬视频游戏和网络游戏的危害,但是游戏和互联网普及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就像电视刚出现的时候仍然有人反对一样 (比如我比较喜欢的哲学家波普尔)。我们能做的只是一方面尽量避免过度暴力的游戏以及网络成瘾等极端现象,另一方面更要积极的去研究视频及网络游戏的积极 应用,比如教育和临床治疗等等。 扯远了,还是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吧。以前已有人研究人们在玩不同游戏难度或者不同类型游戏时的脑电活动,但是通常都是把玩相同类型或者难度的一段时间作为一个区组,然后比较不同区组之间的脑电频率响应差别。而这篇文章首先采用了类似事件相关电位的分析方法,在视频游戏过程中找到感兴趣的一组事件,然后分析这些特定事件会引起哪些脑电频率的响应。研究使用的游戏是Super Monkey Ball 2,游戏中玩家控制一只猴子运动,同时尽量多的捡香蕉。过一段时间就会过了一关,然后难度增加。由于香蕉通常在地图边缘或者斜坡的地方,因此捡香蕉的同时也可能会跌落到悬崖下面。因此,作者定义了捡到香蕉、完成任务 (过关)以及掉下悬崖3种事件,分别进行数据处理来看这3种事件会引起大脑活动的什么样的反应。 与预期类似,捡到香蕉会引发与运动或者警觉相关的频率的脑波,达到目标会引发放松以及情绪相关的脑波频率,而跌落悬崖也会引发和警觉相关的脑波频率。这只是一个探索性的研究,结果给我们最大的提示就是我们可以用事件相关的方法研究游戏过程中的脑电活动。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很有趣的方向。在游戏的设计与评价中也应该可以得到应用。 Salminen M, Ravaja N (2007), Oscillatory Brain Responses Evoked by Video Game Events: The Case of Super Monkey Ball 2.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0 (3), 330-338.

EEG的频率成分

EEG (electroencephalograph)是在头皮上用电极记录的脑电活动。不同意识状态下比如睡眠、觉醒状态、安静状态脑电的频率有差异,癫痫病人也会显示出特殊的脑电波形,这些都暗示不同频率可能反映了不同的神经加工过程。下面总结一下已经明确区分并命名的频率波段,具体各个波段的意义还没有完全弄明白: δ (delta), 0.1~3Hz, 深度睡眠,无意识状态 θ (theta), 4~8Hz, 直觉,创造力,想像等 α (alpha), 8~12Hz, 放松,意识状态 (学习ERP记录那节课的时候,老师通常会让被试闭眼放松,从而看到明显的α波) β (beta), 12~30Hz, 反映了脑区间区同步化的过程desynchronization,是人睁眼活动时的主要频率 γ (gamma), >30Hz, 反映了区域间同步加工的过程 上边所列的都是大概的结论,而且大都是从EEG的研究而不是ERP的研究中得到的结论。现在ERP研究也在关注于不同频率成分的诱发响应,如果不同频率成分真的是反映了不同的神经活动特征,那么这类方法还是很有道理和应用价值的。 PS,EEG频率的内容整理自: http://www.crossroadsinstitute.org/eeg.html

MATLAB实现并口数据传送

对于MATLAB这种高级的语言,实现类似功能都是很容易的事。其实MATLAB的帮助文件里有比较详细的说明,不过并口部分不是在MATLAB目录下,而是后边的Data acquisition toolbox里面,所以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 过程其实很简单: 1. 创建并口设备的对象 function: digitalio 2. 设置传输数据的线 function: addline 3. 输入或者输出数据 functions: getvalue, putvalue 4. 结束,清除对象 function: delete 在实验过程的程序中需要加入如下命令: % 初始化部分 DIO1 = digitalio('parallel','LPT1'); out_lines = addline(DIO1,0:7,0,'out'); % 发送trigger putvalue( DIO1 .Line(1:8),trigger); % 清零 putvalue( DIO1 .Line(1:8),0); % 清除对象 delete(DIO1)

一些有用的文章

Social Cognitive & Affective Neuroscience 这本杂志 有一个TOOLS OF THE TRADE部分,最近几期中都是关于fMRI方法的很有用的文章。可惜的是我这里看不到全文,每次都要找别人帮忙。下面列出这些文章,继续关注: Vol. 1 No. 1. Poldrack RA, Wager TD (2006), Introduction to 'Tools of the Trade'.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1 (1): 72. No. 2. Berman MG, Jonides J, Nee DE (2006), Studying mind and brain with fMRI.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1 (2): 158-161. No. 3. Somerville LH, Whalen PJ (2006), Prior experience as a stimulus category confound: an example using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1 (3): 271-274. Vol. 2 No. 1. Poldrack RA (2007), Region of interest analysis for fMRI.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2 (1): 67-70. No. 2. Wager TD, Lindquist M, Kaplan L (2007), Meta-analysis of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data: curr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2 (2): 150-158.

无奈

Blog已经很久没有更新了,因为blogger已经被封锁很久了。在看不到自己blog的情况下是在没有心思更新blog。而且,最近确实比较忙,不做事情的时候又心情不好...... 好消息是,这里的page rank已经是1了。不知道是哪位大仙链接了我的blog,呵呵。这确实是一个很强的正反馈,以后要好好经营这里。 愿世界和平、祖国稳定,这样blogger才会不被封......

Message form Doha

I wait for a long time to got the Internet access. But it is so slow.   Any way, I will come back to China tomorrow. Yeah!

English for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在准备口头报告的时候发现了这个网站,包括了如何用英语写信、写文章、做报告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还是挺有帮助的。 English for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PS: 试一下传说中的方正徐静蕾字体:)

被人点名...

问题一:你觉得自己幸福吗? 挺幸福。(幸福是啥?) 问题二:你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 美女 $&^*%&&$(%^%~!@#$$% 问题三:在感觉到孤单寂寞的时候,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联系朋友 (上网、短信、电话)、运动 问题四:愿意尽力保护的人或事物,或者愿意维持的状态或感觉,说4个吧 自由;友情和亲情;单纯而执着的心;上网 问题五:当你遇到危险时,第一反应是什么? 发懵 (calm down 需要一个过程) 问题六:小时候,梦想的职业是什么? 军人 (现在不是了) 问题七:什么时候你会突然想到别人? 触景生情 问题八:非常高兴时最想做什么? 告诉家人和朋友 问题九 大学有什么新计划? 如果再来一次的话,希望找个女朋友 (%×&&*&^%^~!&;%&%@#¥%) 问题十: 最想做的叛逆事是什么? 啥叫叛逆?我不认为我做的任何事情是叛逆的。或者,我还没有到叛逆的年龄?? 问题十一: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天,你会选择做什么?? 静静的呆着 问题十二:最绝望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 问题十三:大学的你怎么抵挡身边的诱惑呢? 幸运的是,大学里没接触到诱惑 问题十四:到目前为止,遇到的最大的挫折是什么? 高考 问题十五:最怀念曾经的什么? 朋友。主要是同性的朋友,可以一起喝酒、吹水的那种。现在同性朋友少了,不是一件好事。 问题十六:现在最想得到的确还没有得到的东西是什么? offer。目前不想了,努力做好博士的研究,争取Postdoc的offer吧。 问题十七:在街上走着,如果没有明确的到达目的地的路线,你会怎么想? 自己试着走,通常都会找到。 问题十八: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想起谁? 总会想起不同的人 问题十九:最长的一段感情延续了多久?如果没有过的话暧昧关系或者追求的时间也行 一年半 问题二十:最害怕什么? 不知道该做什么 问题二十一:有什么心里话想对我说呢? 加油! 问题二十二:对爱人(进行时将来时过去时都行)说一句话,发自肺腑的~~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有点俗) 问题二十三:现在在想什么? 题目怎么这么多?! 问题二十四:2006年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 没有什么后悔的,不能指望当时能做出和现在一样的选择。我一直在进步 :) 问题二十五:什么东西可以让你放弃一切? 绝望 问

Retinotopy mapping

fMRI号称具有毫米级的空间分辨率,但是通常的研究进行了标准化、smooth等操作导致fMRI数据空间分辨率降低。在视觉研究中,也会使用retinotopy mapping的方法定义从V1到V2、V5等各个视觉分区。这样做可以找到视野不同象限的皮层表征,在不同的视觉加工层次上分析视觉加工的特性。 具体的方法见: Retinotopy analysis and visual area identification 还有一个基于psychtoolbox的程序: DONATE: expanding rings and rotating hemifield

关于MATLAB

MATLAB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对于心理学系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做科学计算,还可以用来编写实验刺激程序。作为一个没有编程基础的新手学习MATLAB,需要从何如手并注意哪些问题呢,SPM maillist上面有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我在这里总结一下: 首先是面向过程的编程方法 (procedural programming)。虽然MATLAB也支持面向对象的编程,但对于进行科学计算或者编写实验刺激程序来说,需要用到的都是面向过程的编程。过程控制的一些基本函数与方法,比如选择、循环等是编程中最基本的元素。 其次是要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good coding habits)。就我个人的知识而言,就是要写好注释,过程控制 (比如循环)内的内容要缩进等等。这对日后再修改程序以及别人理解你的程序都有帮助。不要以为自己写的程序自己就一定能看明白,过一个月之后再看自己写的程序基本上什么都看不懂了。因此,写好注释,严格按照格式来些语句,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一点是要学会debug。对初学编程的人来说,debug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其实debug的过程和做研究类似,主要的逻辑就是假设检验。先根据错误猜测问题可能出在哪,然后设法传出这一中间步骤的参数,或者先删除某一句话,看看结果有什么变化。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一步一步找到问题出现的关键语句,进而进行修改。如果程序很长,那么debug可能也需要很长的过程。这会让初学者发狂,但其实这也是编程中最有意思的一个过程。 最后一点是我补充的,就是要学会使用帮助。课本上讲的命令是有限的。但是要完成自己的想法,通常还要去搜索更多更适合的新函数,这时候查找和搜索帮助文件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psychtoolbox提供的demos,以及google都是很好的帮助材料。 PS: 一个相当不错的MATLAB课程材料 http://www.poldracklab.org/teaching/psych254

Dynamic casual model

最近打算用DCM模型来分析手头的一个数据。虽然之前看了一些理论的文章,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不知如何。能查到的文章,对于DCM的具体分析方法都写的很简略,没有办法照葫芦画瓢,只能一点点的摸索。根据目前的进展,先理顺一下整个DCM分析的思路: 首先,要先建立理论模型。模型共涉及到那些区域,区域之间是否有已知的解剖链接证据,前人是否有建立过这些区域之间的模型。最重要的事如何将一个有意义的理论问题建模到模型里面去。 然后,再建立适合与DCM分析的GLM模型。对于同一个实验设计以及统计需要,实际上可以用不同的GLM模型来表示。比如一个2*2因素设计,可以用4个回归变量分别代表A1B1,A2B1,A1B2,A2B2四个条件的有或无,也可以之用两个回归变量分别代表A和B两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在进行DCM分析时,为了考察某个因素的效应,通常用后一种GLM建模的方法。 然后,定义ROI。应该是通过功能比较的结果定义。定义ROI也是一个权衡的问题:一方面,被试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同意功能在不同被试的激活区域应该会有差异,这样对每个被试提取各自的最大激活点,可能更代表这个被试最优的时间进程;另一方面,如果被试间位置差异太大,就使进一步分析的被试间比较失去可比性。因此SPM maillist里建议使用anatomical/functional结合的方法定义ROI。想起来有点复杂,而且可能还需要很多解剖学的知识,看来还需要慢慢探索。 接下来就是建立DCM模型、估计、然后得到结果。初步尝试的结果都不太好,后验概率貌似很难达到95%。看来前面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还需要进一步的尝试。

关于守门的研究

图片
守门员的站位如何影响罚球方向?psychological science中的一篇文章探讨了这个有趣的问题。 Masters RSW, van der Kamp J, Jackson RC, Imperceptibly Off-Center Goalkeepers Influence Penalty-Kick Direction in Socce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 18(3), 222-223. 在足球比赛中,点球被称为极刑,有研究显示只有18%的点球能被扑出。再考虑到足球比赛的比分经常是1:0,因此罚点球的结果经常会左右一场比赛。想像94年世界杯决赛中的巴乔,还有2000年欧洲杯意大利对荷兰比赛中的托尔多,点球留给球迷的记忆充满了戏剧性和残酷性。 这篇文章的研究目的是看守门员站位的微小偏差是否会影响罚球者的罚球方向。首先研究者统计了200段世界杯、非洲国家杯、欧洲杯和欧洲冠军联赛的点球视频,发现96%的情况下守门员的站位都会偏左或偏右一点点,而不会站在正中,平均的位移为9.95cm。守门员之后的扑球方向是随机的,说明这种站位偏差并不是守门员采用的策略。但是,罚球者却更倾向于把球踢向空间更大的区域 (偏差的相反方向)。 研究者接着进行了3个实验。实验一中给被试呈现缩小的球门,以及和卡恩大小成比例的方块。方块的位置在球门中心附近或左或右。被试被要求指出他要向哪一方向射门,并给出信心的评估。在方块位置距中心偏差很小的情况下被试就会显示出高于随机的向反方向射门的判断,但是被试对判断的信心都不高。这说明被试可以知觉方块位置的偏差,但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知觉这种偏差。 实验二在一个现实的场景中让被试对着卡恩把守的球门罚球。结果和实验一类似,卡恩站位有一个很小的偏差的情况下,被试倾向于向相反的方向射门,虽然他们并没有外显的意识到卡恩站位的偏差。实验三要求只有卡恩站在正中间的时候才射门,结果与前面类似。被试并没有意识到卡恩站位的偏差,但是倾向于选择空间更大的方向射门。 文章得出结论,如果守门员站位稍微的偏离中间点一个小距离,就会诱使罚球者向相反的方向罚球,进而守门员可以对罚球方向产生一个正确的预期。不过这个影响只是统计出来的结果,在实际中不会让你多次罚球,然后计算罚进的比例来计算胜负。To be, or not to be只是几秒钟的事

两个脑成像论坛

最近发现两个国内的脑成像论坛。都是刚建成,不知道以后能发展成什么样,先上去混一下:)。感觉上面医学和工程背景的人比较多,以后有什么技术上的问题可以去问了,呵呵。 心心水滴论坛: http://brainmapping.ttsite.com/index.php 神经成像论坛: http://www.neuroimage.cn/bbs/index.php

Google 2084

图片

咖啡

咖啡是个好东东,可是现在很怕怕产生咖啡依赖。因此,现在每天都要尽量只喝一杯咖啡,其它的时候硬挺着。其实咖啡的效用还是很明显的。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晚上要离开实验室的时候,我经常会发现杯中存留着一小半咖啡。一开始总是感叹记忆力不好了,喝了一半的咖啡总是忘在那里。不过仔细想了想,这大概是因为喝了咖啡提高了做事情的注意力,精神都专注于做事而把咖啡忘在一边了 :)。看来咖啡的作用还是蛮大的,如果不上瘾的话就多喝点。

坚持

blogspot终于可以访问了。不知道是短暂的变换ip,还是GFW再次升级。但是,不管怎样,一定要坚守在这里。 (别的就不多说了,本来写了一大堆,都删掉了。)

无题

好久不写blog了,原因有很多。比如blogspot最近一直被封杀。有人说心情不好的时候才去写blog,但是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却没什么好写的。大概是已经习惯了报喜不报忧了吧。 其实经常会有感而发,但是发过了坐在电脑前又觉得没什么好写的了。结果在google docs里面留下一堆只有名字或写了一个开头的文章。现在是明白写作的冲动和写作的才华之间的差异了。总之,顺其自然吧。

Looking for hidden signs of consciousness zz

图片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46/n7134/full/446355a.html News Nature 446 , 355 (22 March 2007) | doi :10.1038/446355a ; Published online 21 March 2007 Looking for hidden signs of consciousness Kerri Smith Abstract A 'brain-activity' test for patients in a vegetative state has divided neurologists. Can brain-injured patients who show no response to their surroundings ever be considered conscious? This question became a hot topic last year after researchers who scanned the brain of a woman diagnosed as being in a vegetative state found that she could perform certain mental tasks on request. The same team has now validated its scanning method on healthy volunteers, and believe that it can be used as a general method for measuring consciousness in unresponsive patients. The researchers are also using real-time brain scanning to try to ask questions of patients who pass the test. Given that there is no consensus about what it even means to be conscious, it is perhaps

blogspot 又挂了 :(

好久没用邮件的形式发blog了,这次是没办法,因为blogspot又不能上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

书单

最近流行晒书啊,我也发。荷包不够鼓搞不起批发,只零售了三本。 感觉在网上淘书不是一件方便的事。一是书太多,不太好找有用的东西,另外看不到书的内容只能凭借书名和简短介绍判断好坏。因此好友的推荐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感谢MML的 A Phd is not enough,和冰雪的推荐。(书不好要赔钱的阿) 编号 货品号 商品名称 原价 订购数量 折扣 销售价 1 9213126 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科海沉浮指南 10元 1 69% 6.9 2 9218043 万物简史--心理学译丛学术系列 32元 1 67.19% 21.5 3 9261658 行走于理性的钢丝上:理性动物的不确定生活 27元 1 78.89% 21.3

上了一天的课

一大早起来,跑到实验室来上课。拿着An introduction to the event-related potential technique看,师弟说ERP的课程改下下午,上午改上MATLAB。汗!赶紧跑出来继续修改文章。 下午上ERP课,介绍各种ERP的成分。书上写得很简略,我看了以后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是老师因为有很多实际的经验,讲起来还是蛮有内容的。只讲视觉的C1, P1, N1就讲了两节课,对于以前迷惑的东西也理解了。然后师弟师妹报告了一篇N2pc的文章,听到实验2就有点挺不住了。 晚上继续讨论,讨论了一些研究想法,然后是Science最新的关于慢波睡眠时线索增强陈述性记忆的文章。这篇文章前两天复试的时候就考过了,再进一步讨论,发现对一些研究设计的逻辑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研究的逻辑型很重要,包括理论与实验的关系,以及实验之间的关系。而通常的新手只会沉溺于实验的操作与细节中,弄了半天甚至不知道除了实验本身,到底能说明什么问题。而有些问题,确实是需要通过讨论加深理解的。因此这一天虽然很累,但收获还是蛮大的。加油,希望这个学期可以做出几个漂亮的,完整的实验来。

不可能图形2

下面这个连接里面有更全的不可能图形,而且 型纸 那个连接貌似给出了制作方法 :) http://www.geocities.jp/ikemath/3Drireki.htm

在线视觉实验

在网上收集数据真是省事阿,希望有一天我们也可以这样做。 对心理学实验有兴趣的可以去试一下 http://vacognition.wjh.harvard.edu/participate.html

不可能图形

图片

Reworking Working Memory zz

Reworking Working Memory Category: Cognitive Neuroscience Posted on: February 26, 2007 3:19 PM, by Chris Chatham Memory, defined as "any lasting effect of experience," is an overly broad term. Those with damage to the hippocampus lose their long-term memory but retain the ability to maintain conversations (at least for short periods of time). But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nature of short-term or "working" memory suggests that such a neat division between memory systems is overly simplistic. In the current issue of Psychological Review, Unsworth & Engle argue that working memory is best understood as an "override" mechanism serving two functions: 1) the active maintenance of novel or important information in the face of interference (either internal or external), and 2) discrimination and retrieval of appropriate information by cue- or context-specified search of memory. Unsworth & Engle suggest that working memory fulfills these functions through a

换模版

simply the best

看见自己 zz

  纽约有一栋摩天大楼的老板,每个月都为昂贵的电梯修理费苦恼,因为楼很高,电梯不是一叫就来,乘客往往等得不耐烦,一直连续按钮,所以电梯钮坏得很快。   人们虽看见电梯钮已经亮了,还是要再按一下才安心,好像別人按的都不算,非得自己的"魔术指"按一下,电梯才会来。这个老板在电梯旁贴很多告示,都没有效,最后他贴出悬赏,若有人能使乘客改变习惯,给与厚奖。   结果一名心理学家在电梯门上装了一片大镜子,轻易解決了问题。因为镜子使乘客看见自己的猴急样,只要一站到镜子前,立刻变有礼貌了,原先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镜子前都成了绅士、淑女,耐心等待电梯,这就是镜子的妙用。   很多时候,人不是故意要做出某些恶形恶状,只是不知自己这样做是什么样子,苦于不自知而已。   我一直很好奇,演化为什么没有使人的眼睛分开生长,一个看外面,一个看自己呢?人的两只眼睛专门看別人,如果没有镜子,人是无法知道自己长得什么样子。   这个"我"(self referent)是很晚才发展出來,嬰儿要到两岁左右才会知道镜中人是自己,灵长类除了黑猩猩外,其他猴子都不知道镜中的动物是他自己。实验者把动物麻醉后,将红点涂到他脸上,醒来后再让他照镜子,结果除了黑猩猩会去摸自己的脸外,其余都不会,表示他们不知道镜中的人是自己,可见自知需要很高的智慧。   有个实验非常有趣,实验者想知道寄生在別人窝里的小鸟,如何知道它自己是谁。像椋鸟(cowbird)专门把蛋下在麻雀窝,让麻雀替它孵蛋,但椋鸟长大了并不会以为自己是麻雀,还是去找椋鸟交配。它如何知道自己跟养父母不一样呢?   康乃尔大学的实验者把刚孵出的椋鸟隔离长大,让它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只鸟,然后把一些小鸟的羽毛染色,另一些则保留原来颜色,等小鸟长到两个月大,再把两只成年椋鸟放进实验室,一只染了色,一只没染,结果发现小鸟喜欢跟自己一样颜色的大鸟在一起。这表示它会检视自己,知道自己的特征,在脑中形成样板模型(template)将其他的鸟与自己相比,产生我们看到的"物以类聚"现象。   这个实验很重要,让我们看到动物可以检视自己,知道自己是谁。演化虽然让我们的眼睛只能看见別人的刺,看不见自己的梁木,但人发明镜子弥补这项不足。或许当公仆看到自己对待头家的冷面孔时,服务态度会好一点。   镜子,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你说是不

最牛的博士论文!zz

发信人: superone (有风的日子), 信区: Joke 标 题: 最牛的博士论文!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发信站: 两全其美网 (Fri Feb 23 17:34:12 2007), 本站(lqqm.net) 1. 最牛博士论文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 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   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JLE上连载四期。 2. 最牛博士论文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 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实例: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 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 么?” 3. 最牛投稿论文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 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 实例:SIMS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 》。SIMS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 B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 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是我检验了其中的几个定理,好像是对 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4. 最牛B的论文没必要长篇大论,千把字足以。 实例:德布罗意是个花花公子贵族,本科 是历史学专的,后来实在闲着无聊去读了5年博士,最后交的博士论文是一页纸,还涉嫌“ 抄袭”。 答辩委员会气的都不想让他答辩。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感到很没面子,自己学 生毕业不了真是耻辱,于是他鼓动了爱因斯坦一起帮着求情。那篇“垃圾”论文后来被薛 定谔看到了,薛定谔看着这页论文苦思冥想了1个月,发表了量子力学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猫也成为最有趣的一只猫。 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说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 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一篇1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2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 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由此看来,最牛b的论文不必象张五常那样连载,一页A4的纸 足以。不过我想德布罗意要

《科学成就健康》

http://book.sina.com.cn/nzt/live/liv/kexuechengjiujk/index.shtml 本想去买书,但是没买到,正好现在有电子版看了。隆重推荐,方舟子新书《科学成就健康》。

Nature 中文版

Nature网站出中文版了,对于不同领域的东西,看英文还真费劲。有了中文版,对那些不熟悉的领域,也可以当科普的材料看,不错。 http://www.natureasia.com/ch/

新年快乐!

时间过得好快,又是一年了。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情愉快!

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方舟子· 学术研究是由人来做的,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学术研究会出现种种错误。这些错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限于客观条件而发生的错误。这类错误难以避免,也难以觉察,随着科学的进步才被揭示出来的,犯错误的科研人员没有责任,不该受到谴责。一类是由于马虎、疏忽而发生的失误。这类错误本来可以避免,是不应该发生的,但是犯错者并无恶意,是无心造成的,属于“诚实的失误”。犯错者应该为其失误受到批评、承担责任,但是是属于工作态度问题,并没有违背学术道德。还有一类是学术不端行为。这类错误本来也可以避免,但是肇事者有意让它发生了,存在主观恶意,违背了学术道德,应该受到舆论谴责和行政处罚,乃至被追究法律责任。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 fabrication)、窜改数据( falsification)和剽窃( plagiarism)三种行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但是像中国当前这样如此泛滥,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这不仅表现在违反者众多、发生频繁,各个科研机构都时有发现,而且表现在涉及了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由于中国高校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生不端行为,经常是由于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缺乏了解,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是遏制学术腐败、保证中国学术研究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在某些细节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主要针对的是理工科领域,特别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 数据的处理 研究结果应该建立在确凿的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因此论文中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丝毫的虚假。研究人员应该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据,不能捏造和窜改。虽然在论文中由于篇

好消息,坏消息

一大早起来打电话订票, 广州珠海两边打,死也打不通。看来回家的形式还很严峻阿。明天早上继续... 来到实验室看到ISMRM会议的摘要接收函,小高兴了一下。下一步还要等资助的结果,究竟能不能成行,还要等...

出非洲记

介绍一本书《人类前史》,听过有人叫它出非洲记,觉得更恰当一些。主要介绍了通过基因方法得到的人类进化以及迁徙的过程。基因的方法巧妙的运用在谱系研究与时间推断中,让人感叹科学的神奇。不过有一点没太想明白,通过基因的方法可以推算出最早的“亚当”和“夏娃”,难道就一定说明所有的人类都是这两个人的后代么?可能是不能近亲结婚的观念比较重,总觉得这样的简单的结论不太可能。如果说现代人是某一个小范围的部落的后代还好接受一点。还有一个吃惊的是人类的变异产生的如此之快,高中生物老师还说,只能说可以遗传的变异,不能说可以变异的遗传。可是现在似乎表明,每一代人的产生都会产生很多的变异,这些变异也就是谱系与时间推断的重要根据。 在网上搜了一下,竟然已经有了电子版可以看,可怜我的money阿。互联网还是不错的东西,这种畅销书,以后买之前最好先搜索一下。电子版的地址: http://book.sina.com.cn/nzt/his/renleiqianshi/index.shtml

BPS RESEARCH DIGEST: A web guide for psychology students

BPS RESEARCH DIGEST: A web guide for psychology students

第一篇paper

第一篇文章终于出来了,可以在网上下载全文。 继续努力! http://www.pibb.ac.cn/cn/ch/common/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060557&flag=1

BEIJING2008

图片

有意思的一个现象

图片
生物的知觉功能是在环境中逐渐进化而来的,因此会显示出一些对环境适应的特性,比如下图: 在左侧图中搜索一个不同的靶刺激要远比右侧图中容易。个人感觉左侧的刺激可能是pop-out的。心理学家对它的解释是,自然环境中的阴影通常是由自然光源——太阳产生的,是在上下方向上,而在左右方向上的阴影很少。因此通过进化我们对上下方向上的阴影的加工要强于对左右方向上的加工。这是一个很好的环境塑造知觉功能的例子。

关于中医&伪科学的讨论

中医还能信任吗? 1) http://www.6rooms.com/watch/278751.html 2) http://www.6rooms.com/watch/278755.html 3) http://www.6rooms.com/watch/278762.html 4) http://www.6rooms.com/watch/278772.html 反"伪科学"是否阻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1) http://www.6rooms.com/watch/311034.html 2) http://www.6rooms.com/watch/311037.html 3) http://www.6rooms.com/watch/311044.html 4) http://www.6rooms.com/watch/311048.html 打击伪科学是在维护科学,还是在扼杀科学?上 1) http://www.6rooms.com/watch/301768.html 2) http://www.6rooms.com/watch/301767.html 3) http://www.6rooms.com/watch/301806.html 4) http://www.6rooms.com/watch/311002.html 5) http://www.6rooms.com/watch/310900.html 打击伪科学是在维护科学,还是在扼杀科学?下 http://www.6rooms.com/watch/323966.html http://www.6rooms.com/watch/324199.html http://www.6rooms.com/watch/323977.html http://www.6rooms.com/watch/323975.html

应用“心理学”...

不知道说啥好... http://sports.sina.com.cn/k/2007-01-09/10272681624.shtml 小将军心理战攻克石佛 心理学学士不敌奥尔良口音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10:27  篮球先锋报                                记者沈杰报道 照理邓肯不应该会被心理战这样的小伎俩打败,因为他是心理学学士。可"小将军"约翰逊偏偏不信邪,在1月6日的"牛马大战"第四节里,他使出攻心大法,最后克邓肯于无形。     那场比赛的上半场,邓肯表现很正常,取下了13分。可到了下半场,邓肯却突然失去了手感,只得到5分。特别是关键的第四节,邓肯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只出手了一次。第四节最后还剩1分31秒,邓肯更是犯下低级失误,被诺维茨基断球,就此葬送了整场比赛。     很多人都对邓肯的突然低迷表示不解。赛后"石佛"自己道出了缘由。原来第四节每当邓肯在低位要到球,小牛主教练约翰逊都会对着场上的队员们喊 "包夹邓肯!包夹邓肯!"可小牛队员们并没有像主帅呼喊的那样实施包夹。"石佛"听到"小将军"的喊声,拿球后就做好了他们来包夹的准备,可小牛队员迟迟 没有行动,这让邓肯有点不适应。要知道,比赛的前三节,小牛队员们都严格执行了包夹战术。   "之前他们每次都来包夹,"邓肯赛后略带委屈地说,"可到了第四节,艾弗里(约翰逊)在替补席上大叫,好像他们还会来包夹,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     其实,不是小牛队员"将在外军命有所不授",而是主教练约翰逊对此早有安排。这个计策是"小将军"早就安排好的,他已经告诉防守队员,第四节当他喊包夹邓肯的时候,就是要他们不去包夹。     约翰逊曾经在马刺效力过,跟邓肯做了不少年的队友。他说话带有浓重的奥尔良口音,又细又尖。他在场边不停"尖叫"让邓肯分了心,第四节表现得一塌糊涂。"我思想不够集中,输球全怪我,&q

发帖的奖励机制

搬到blogger以后blog更新不勤了,思考了一下可能和奖励机制有关。 写blog的奖励机制有很多,一般的作者都想要一个计数器,看着计数的增长就会有写作的动力 (好像还有人自己点击增加点击率)。blogcn自带了计数器,而blogger没有,当然,我使用更高级的google analytics。可是analytics和一般的计数器是不同的,计数器给的是一个累积的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长;而analytics通常看的是每一天的访问量,这个访问量小有波动却基本保持恒定 (个人的blog,看的就是那么几个人)。于是这两种方式差异的心理效应就显现出来了,人总是对变化敏感的,看到累积值不断增长会产生更强大的动力去更新blog,然后继续关注累积值的变化;而analytics的每日访问量几乎没有太大变化,因此也就没有了在点击率上积极的动力。 当然这只是我的假设,内省的分析不知道能不能做到客观。不过想想可能挺有意思的,打游戏的时候通常只关心角色的最终状态值,而不会关心每次升级的时候究竟生了多少。而为了刺激自己的赚钱欲望,最好的办法不是想着每个月挣多少钱,而是天天检查自己的存折。嘿嘿......

Paradigm driven

平常在看文章看教材和听讲座时,经常思考如何将别人的方法应用到我的研究中去。很多范式很有趣,有些方法很流行,因此头脑中的研究计划总是各种玄酷方法的大杂烩。可是再仔细想想,这些东西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我自己也搞不清楚了。这可能就是以范式为中心的后果吧。其实做研究很简单,就是设计一套严密的方法来说明你想要说明的问题。可是现实中,很多时候会只想着应用各种方法,然后再在数据中思考能够说明什么问题。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的。 所以,研究还是要以研究的问题为中心。要时刻记住想要研究的问题,不被眼花缭乱的范式所迷惑,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