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

https://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 这个网站,进行在线的IAT测试,可以去试一下。 这样的收集数据方式挺有趣,不知道数据处理的时候会有什么差别。

《心理模块性》

在思考,和研究脑功能的时候,不可避免的问题是脑皮层的神经活动是怎样运作的。按照神经网络的理论,神经元组成的网络形成脑的功能。但是整个大脑皮层并不应该看成是同一个水平的简单的神经网络。大脑中应该存在完成特定功能的神经网络模块,而整个大脑的运作又可以看作是这些模块的神经网络模型所支持的。当然,大脑的层次可能会更多一些。《心理模块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讨论了这样的问题。我还没有时间仔细看,但是觉得应该从理论的层次上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也考虑过这样的问题,比如说任务的难度增加,会导致皮层激活的怎样的变化呢?有可能导致激活水平的增加,也可能导致激活区域的容积增加。但是这样的结果都貌似不太符合模块性的假设。

把意识当作变量

终于接受朋友的建议,好好看看理论的东西。其实自己的想法一直不是很确定。想过今后做很多事情,不给自己局限死,但是这样确实会浪费这两年的时间,现在真的是要确定自己的兴趣的时候了。 看什么书呢?其实还不是很确定,先从手头的开始吧。有两本比较好的书: 《意识的限度》(恩斯特.波佩尔) 《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罗伯特.索拉索) 都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翻译的心理学译丛 第一本是陈霖教授所讲的那个研究时间知觉的实验室的director写的,把一些心理学中很常见的实验用另一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令人兴奋的结论。主要是关于大脑运作的时间进程,和探讨人类意识的限制。不过这个东西研究的很少,很难进入。 第二本书是集合了n多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认知神经科学家做的关于21世纪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前景的展望。今天看了一章,关于意识的研究(其实一直认为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目的就是认识人的意识)。里面提到了Baars的GW理论(globel workspace)来解释意识,挺抽象的,没有太搞懂。不过看了让人很兴奋,有一种冲动投入到这个新兴起的,很有前途的研究浪潮中去。 感觉研究意识有两个比较方便的切入点。一是语言,二是无意识智力。语言是意识的外化,通过研究语言,可以了解意识的一些问题。同时语言也是现在认知心理学中比较热门的方向,有很多人研究,比较容易进入。无意识智力比如内隐记忆什么的也是研究意识的好途径,认知心理学中也很热门。

平均

今天讨论统计平均的实验,大概就是说人对大堆相同事物的平均值的判断要快于/或者容易于对单个个体的判断。一个本科生要拿它做毕业论文。 突然想到个问题,虽然是计算面积的平均,但是也许人脑计算的只是某一特征长度的线的平均。对面积x,y,直接算数平均(x+y)/2;对长度x,y,得到的平均长度应为平方平均sqrt[(x^2+y^2)/2]。对于人脑神经网络,计算算术平均于计算平方平均的难度应该是相同的,而加工一维特征远比加工而为特征容易得多。因此,说是在进行面积的平均运算,经不住推敲。 可以怎么验证它呢?

统计!统计!

fts 本来以为不要学太多统计,但是,该来的总会来。 回归分析、结构方程、因素分析... 咋办哩?

听报告的感受

迟毓凯讲关于自动化的社会行为。 本来没打算好好听,不过内容挺吸引人的,就听了后半部。感觉内容还是不错的,结果后来还是被杨老师问了n久(where is the psychology?)——不过后来想想蛮有道理的。看来过了一个假期有点不适应了,呵呵。不过还是感觉自己的水平进步了不少,在听提问的过程中。 感受: 理论听起来很美。虽然今天吸引我的不知是理论,还有很多现象。有些理论ms的不到强有力的证据支持,也能被很多人接受(比如说进化论)。理论是支持实验研究的出发点,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是有些人为什么看起来挺清闲,但是仍然很牛的原因。 感觉实验还是蛮重要的。实验要做得漂亮,把所有的其他可能都排除掉(虽然不可能)。不过心理学实验很难做到像poo说的那样,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认知的原因。总的说,进行心理学研究,首先要从实验技术入手。 ps好像迟毓凯要来中大了,呵呵。

关于练习效应、适应的一些想法

今天在看《HUMAN BRAIN FUNCTION》12章,Random-Effects Analysis的时候,作者说加入time variable来显示habituation effectes。想到做眼动实验时,由于不想加入练习trial,或者练习trial不够多,总是觉得会有学习效应影响,因此突然想到一种方法,来去除练习效应或者是适应。 一般的练习效应都应该使实验数据成指数衰减的。对于实验数据的时间序列,如果不用均值代表,而用指数进行回归。即用变化的均值代替恒定的均值,这样进行统计分析应该可以去除练习效应。 这个想法突然就冒出来了,之后更多的是对这个想法的思考... 这个东西肯定有人做过,至少看到过一篇DCM文章验证适应的指数衰减效应的。主要的是这种思考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引入一种统计方法组织数据。不知道假如让这种方法能被应用,需要做什么样的研究。大概需要做适应的实验,看看与一般统计方法比,统计的效果如何。还有什么?暂时想不出来了。 是不是可以把它看成一种理论呢?理论的提出可以用微分方程提出,(数学、cool!),然后要用实验证实。数学还是很重要的,当然现实中的理论不会只是这么简单的数学表达! 这个东西也许在实验数据处理上可以用得上,有机会可以试试。:)

新学期!

好久没有来了,整理一下上学期的内容,迎接一个新的开始。 想写一个计划,总觉得还没有办法计划具体的内容。大概要做的是,做实验、确定研究方向、楷体报告、准备考toefl...... 还有好多不确定因素,所以depence.

对第一学期的总结

总想写一些东西,但是感觉不愿下笔,文笔一点一点退化了阿。...

《诺贝尔的囚徒》

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1317.html 《诺贝尔的囚徒》看了书评,觉得不错。决定找个机会看一下。 内容还不错,但毕竟是小说,没有想象的那么到位,呵呵。 非常郁闷的是,虽然我现在是研究生,但是还远没有涉及到书中那些问题。好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