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11的博文

从前有个心理学家, 后来她抑郁了...

微博八卦整理: 喜欢吃甜食的好处:JPSP的新研究发现,喜爱吃甜食的人,有更好的亲和力,有更高的亲社会动机和行为。哪怕是暂时品尝了甜食,也会增加被试自己的亲和感以及帮助他人的行为。 http://t.cn/SfXygC 英语里对一个好人会说you are sweet,但中文里没有。因此我觉得在中文世界甜食不一定有作用。 是选择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做朋友,还是受朋友影响产生相同兴趣?这两个因果关系很难区分。分析在线Facebook数据发现,具有共同兴趣的人更可能成为朋友,但兴趣在朋友间传播的现象却很少。有趣的是,对音乐和电影的共同兴趣会促进产生友谊,而书籍却不会。 http://t.cn/SVOMbX 讲个冷笑话:从前有个心理学家,后来她抑郁了。 如果一个人的权力感越大,他就会觉得自己的身材越高大。 http://t.cn/ScGTe6 类似的idea貌似以前听人说过,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把它发到psychological science上... 贝利,马拉多纳,罗纳尔多,梅西,哪位是最好的球员?每代人有不同的选择。研究发现,人们通常认为自己17岁时处于职业生涯顶峰的球员是最好的球员。 http://t.cn/S5c7fs 这符合自传体记忆的高峰在青少年的理论。 看别人打哈欠是否会被传染,与感受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有关。心理学家用长达一年的时间观察研究发现,越亲近的人打哈欠,自己就越容易被传染 。陌生人打哈欠,即使被传染,延迟也较长。 http://t.cn/SqlwIS 这是一个纯粹的观察研究,被试完全不知情,竟然通过了IRB... 通常对于科学家的印象是他们都是非凡的天才,但这样的印象却会使学生认为科学很难被常人理解,从而妨碍学习。研究发现 http://t.cn/SqpOHs ,给学生讲一些科学家如何努力,克服困难的八卦,会显著提高学生的成绩。老师们可以多借鉴。 说到stroop效应,谭力海举过这个例子,可以测试英语水平。oo发u的音,因此英语母语者会自动读成blue,因此会有stroop效应。在中国学英语的通常不会产生干扰,据说在美国呆了10年的华人也是一样...... Psychological science上一篇文章的标题:How Do I Remember That I Know You Know That...

Buzz has gone away...

图片
    Google Buzz 在 is going away 一段时间以后,终于彻底关闭了。我觉得我应该写点什么,因为 Buzz 曾是我最喜欢使用的 SNS 服务。道理很简单,Buzz 直接与 Greader 连接,是对互联网内容分享和讨论的最方便的服务。因为 Greader 是我最主要的互联网信息阅读工具,内容不仅包括朋友的blog、新闻,更包括学术期刊的更新。很多 paper 分享,朋友们都讨论得很热烈,因此 Buzz 其实是个学术八卦的好场所。     但是,Buzz 还是离开了。Google 关闭它的理由,是因为使用的人少。也就是说,像我们一样借用 Buzz 讨论学术的人,其实并不多。在SNS上,大多数人愿意分享的可能不是实质的内容,而是自己偶像的言论、自己的心情或者与好友之间的八卦信息。因此,twitter、微博、Facebook和人人成为了他们的首选,而 Buzz 这种纯粹以内容分享为目的的SNS,其实并没什么市场。不愿评价好坏,只是为了纪念一个我喜欢的 Google 产品的离去。

大脑可塑性

图片
1     Machine learning在线课上提到一个例子,之前在读David Eagleman的Incognito时也曾提到,觉得挺有意思的。有一种帮助盲人“看到”东西的设备,叫Brainport。它将摄像头得到的视觉图像转换成触觉刺激连接到舌头。舌头上的传感器阵列与摄像头得到的像素阵列对应。经过训练,盲人可以通过舌头的触觉信号“看到”物体。     这项技术看起来很神奇,但主要的功劳还是在于大脑本身的超强可塑性。也许用这个设备做一些认知实验应该会很有趣。     PS, 这项很玄的技术其实在1997年发明了。更多的信息可以查看Brainport公司的 网站 。 2     这周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研究透颅电刺激对知觉学习的影响。所谓透颅电刺激,就是在脑袋上方两个电极,电流从一个电极流出穿过大脑到达另一个电极。直流或交流电流只有4.5mA,微弱到被试几乎无法感觉到。但是特定的电刺激却可以提高知觉学习的表现。这篇文章的结果发现,只有高频随机噪声 (100–640 Hz)会提高知觉分辨率,而低频随机噪声 (0.1-100 Hz)和直流电刺激都没有影响。作者的解释是高频随机噪声打破了神经元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从而提高了任务引起的神经活动,进而促进了学习。这个解释只是个猜测,但现象很有意思,值得以后关注。 Fertonani A, Pirulli C, Miniussi C, (2011). Random Noise Stimulation Improves Neuroplasticity in Perceptual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1(43): 15416-15423; doi: 10.1523/​JNEUROSCI.2002-11.2011

微博八卦 3

最牛摘要。文章标题:中微子超光速可以用量子弱测量解释嘛?摘要:应该不可以! 不懂物理术语,乱翻的。 via: http://t.cn/astsmA 最近天天去学校餐厅吃午餐。套餐窗口的食物每天都不同,有时印度,有时土耳其,有时德国。很多时候我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就点了,吃的时候偶尔有小惊喜。嗯,哥吃的不是午餐,是prediction error...... 随着fMRI数据大的量共享,最近搞了一个用静息态数据诊断孤独症的数据处理竞赛。获得第一名的是Johns Hopkins的一个研究小组,满分195分得到119分。吊诡的是,Alberta的小组没有用脑成像数据,只用了附带的行为测量,比如性别年龄IQ,却得到了124分。那个只做行为学研究的同学们,看到希望了吧~~ 创造力和精神疾病的联系。瑞典一项针对30万精神病人和家属的调查显示,双极情感障碍患者和家属从事创造性行业(如艺术和学术)的比例要高于正常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从事创造性行业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这个结果支持了很久以来一直存在的观点,创造力是与精神疾病密切相关的 http://t.cn/aFibdL 有些病人在做MRI扫描时会有头晕反应。新的研究发现,前庭淋巴液中的离子电流在磁场中产生的洛仑兹力,会刺激前庭而产生眩晕。 http://t.cn/aFi8bG 我做过10次以上的扫描,什么感觉都木有。 在线Machine learning课程讨论版的自我介绍贴,最热门的一个介绍贴:I am a robot, and I would like to follow this course in order to learn how humans being think. 看Lie to me 有用吗?新研究发现,看完一集Lie to me之后,被试识别说谎的能力并没有提高,反而还会把诚实行为判断成说谎。 http://t.cn/akWvXU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看Lie to me会降低对他人的信任,同时又没有提高分辨说谎的能力... 原文:The Impact of Lie to Me on Viewers’ Actual Ability to Detect Decep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December 2010 vol. 37 no. 6 847-...

微博八卦 2

理工科女性更好勾搭?女性在追求个人能力和他人赞许目标时可能存在矛盾,特别是性别偏见强的领域。在这些领域,女性常常不赞成非性的调情行为。但新的研究发现,在高偏见威胁下,女性虽然语言调情没有变化,但反而会增加内隐调情行为。这可能与追求他人赞许的目标有关。 http://t.cn/aBxro9 A和B相关0.707,A和C相关0.707,那么B和C之间的相关是多少?理论上,B和C相关的下限是0,B和C的相关可以是0-1之间任何值。所以,当看到一篇文章中A和B相关,另一篇文章A和C相关,不要发散到B和C也相关。 罗马尼亚法医学家Minovici在1905年发表了上吊研究的论文,不仅研究了172例上吊自杀个案,还亲自上吊12次以体验感受。Minovici表示很抱歉,虽然他想坚持得更久,但他最多只能坚持四秒钟。 http://t.cn/a1krkP 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童鞋表示鸭梨很大~ 特定脑区受损可能对解决某些认知任务有帮助。下面由牙签组成的等式,移动一枚让等式成立。 http://t.cn/a1fB2e  发现,大脑外侧额叶损伤的病人的表现更好。外侧额叶功能受损可能会帮助病人打破预期的桎梏,从而提高成绩。但脑损伤的帮助只局限于特定任务,童鞋们千万不要为了提高成绩而往自己脑上拍砖。 来自John-Dylan Haynes的主页 http://t.cn/a3RkuO 的一段视频。通过fMRI扫描判断罪犯是否经历过现场。 http://t.cn/a3Rkuj 意大利的法庭再次接受基因和脑成像证据为杀人犯减刑。这位杀人犯携带有与攻击性有关的MAOA基因型,并且大脑前扣带回和脑岛结构受损。http://t.cn/a3TNJN 基因与脑结构的变化其实与啥人都没有必然联系。意大利很不靠谱。 不要为控制不住上班时浏览网页自责了,研究发现上班浏览网页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http://t.cn/amL7QJ 相比于不休息和休息时打电话或发邮件,休息时浏览网页的被试在接下来的任务中表现更好。因为浏览网页时被试主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由此产生的心理满足感可能是接下来效率提高的原因。 via G+ 平常的工作很累,算不算锻炼身体?只要你以为对健康有帮助,它就有帮助。告诉宾馆服务员她们的日常工作是有益健康的,相比于那些没有被告知的服务员,4周后她们的体重降低...

MRI数据分析软件

图片
    磁共振数据分析软件有很多。早期很多实验室都有自己的in house软件。但后来每一个预处理和处理过程的算法越来越复杂,研究者就越来越多的使用主流的软件包,比如SPM, AFNI, FSL,以及现在越来越流行的FreeSurfer。     对于分析软件,每个实验室都有自己的偏好。水滴上也经常有人争论哪一个软件好。其实软件的"好"与“不好”主要是取决于自己的需求。我这里只想用数字说明一下各种软件的流行度。     我用的方法是在Google scholar里搜索相应软件名称。关键字是"软件名+fMRI"以及"软件名+MRI"。上图是各种关键字返回文章数量的结果。可见SPM还是占统治地位的。使用AFNI的文章数量甚至还没有FSL多。而2001年才出现的FreeSurfer也有了2000+的文章。     另外,MRI与fMRI结果相差的部分可能主要是做结构像MRI或者DTI的文章。用SPM有大量做VBM的研究,用FSL貌似有很好的DTI工具,而FreeSurfer主要的功能就是越来越流行的皮层展开和皮层厚度的计算。AFNI没有这部分功能?

吊桥

图片
一个网友在温哥华开会,发了一张吊桥的 照片 ,这让我想起了心理学著名的吊桥实验。搜了一下 原文 ,这个研究确实是在温哥华附近做的,但是是另一个有名的吊桥—— Capilano Canyon Suspension Bridge 。 Capilano吊桥 ( 图片来自Google) 说起来Capilano吊桥应该是心理学史里最浪漫的地点之一了。在1974年的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就是借这个吊桥展示了爱情的幻觉是如何产生的。 在那个研究中,美女实验助手就在Capilano吊桥旁边拦下刚走过吊桥的男性游客,让他们填一些调查问卷。女助手顺便撕下问卷的一角,将电话留给游客。这样做看起来是为了方便游客跟进研究的结果,而实际上是想统计随后会有多少男游客会给女助手打电话搭讪。 Capilano吊桥大概有70米高,栏杆很低,而且摇晃得厉害。研究人员认为,游客刚过吊桥后会心跳加速、双腿发软,这与喜欢一个人的感觉是类似的。而这时美女助手来搭讪,游客很有可能将心跳加速、双腿发软的感觉归因为对助手的喜爱。如果游客对助手感觉好,就更有可能随后打电话搭讪。作为对照,实验的另一个地点选在附近一个离水面很近的稳固的木桥旁。 结果恰好验证了实验者的假设。相比于刚过了木桥的游客,有更多走过Capilano吊桥的游客在随后给女助手打了电话。摇曳的吊桥不仅增加了游客的紧张感,而且也提高了游客对异性吸引力的判断。 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这座吊桥有没有真的促成过姻缘。不过与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研究联系在一起,也算是心理学的一个“圣地”了 :) 。希望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 “心跳”的感觉什么样?Google吊桥时顺便发现了这个视频,可以感受一下。 Dutton, D., & Aron, A. (1974). Some evidence for heightened sexual attrac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anxie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0 (4), 510-517 DOI: 10.1037/h0037031

如何测量大脑结构 - 从影帝的文章说起

图片
    2011年奥斯卡奖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有一个话题还被人津津乐道,那就是奥斯卡奖的学术范儿。最佳女主角Natalie Portman早在2002年在哈佛心理系读书时就曾发表过关于婴儿前额叶皮层参与物体恒存性的文章。而最佳男主角Colin Firth刚刚在四月的Current Biology上发表了了一篇关于政治倾向与大脑结构关系的学术论文。这篇文章发表在生物学顶级期刊,主题也很抓眼球,值得仔细介绍一下。 从颅相学说起     扯远一点,人们逐渐意识到大脑是产生思维的器官后,就试图测量大脑与心理活动的关系。一个早期的尝试就是19世纪风靡欧洲的颅相学。颅相学认为思维由一系列不同的功能组成,不同的功能对应着不同的大脑结构。但受到技术的限制,当时能测量的只有颅骨的形状。德国医生Gall将颅骨的凹凸与不同的心理功能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所谓颅相学。 颅相学     现在看来,颅相学认为大脑特定区域负责特定心理过程的思路是正确的。但由于测量手段太粗糙,却过度解释了测量结果,最终走向了伪科学。另一方面,当时对心理过程的理解有限,颅相学所要定位的复杂人格成分,现在认为是分布在大脑的各个区域协作完成的。要想精确大脑结构负责的心理功能,还需要将心理现象分解成更精细的、相对独立的过程。 磁共振成像     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技术的进步才使得精确测量大脑结构成为可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CT与磁共振 (MRI)技术的成熟。与常见的CT图像类似,MRI可以成像分辨率大约1毫米的三维大脑结构。而且MRI不使用放射线,应用更安全。     如何测量大脑呢?人的大脑皮层折叠卷曲在一起,看上去沟壑丛生。早期解剖大脑,人们通常只是测量沟回的角度和宽度等等。但对于MRI的三维图像,就可以用计算建模的方法测量。     首先根据灰度将整个大脑分割成灰质、白质、脑脊液等组织。这样,每一个体素 (体积像素)上的值就代表了这一位置灰质的密度。因为每个大脑的形状都有差异,所以接下来需要把每个人的灰质密度图标准化到一个通用的模板上。在标准化的过程中,某些区域可能被压缩,这一区域的值就相应增加;而某些区域可能被拉伸,相应体素的值就减小。这样每个体素的值也反映了体积的信息...

微博八卦

闲得蛋疼, 整理下在微博上关于心理学的八卦。 %%%%%%%%%%%%%%%%%%%%%%%%%%%%% 对与自己相像的异性会更加信任,但缺乏吸引力?PNAS的研究发现,相比于没有兄弟的女性,有兄弟的女性在看到与自己相像的异性时会感觉不那么有吸引力。而所有的女性都觉得与自己相像的异性更值得信任。进化心理学认为人们自动避免近亲繁殖行为的机制... http://t.cn/aNhU8I 红颜祸水。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战争的起源是与性选择有关的。香港中文大学张雷小组的研究表明,用有吸引力的女性的照片做启动,可以增加男性被试对战争的支持度,也会加快对战争相关图片的反应速度。而国旗却没有启动作用。这一结果提示了性也许是战争的根本原因 :) http://t.cn/aC1rDg 居住在城市的人容易患情绪性障碍, 得精神分裂症的概率也高于农村居民.Nature的新研究发现,对当前的城市居民,负责情绪加工的杏仁核对焦虑任务的响应要高于农村居民.而对在农村出生的人,负责情绪调控的前扣带回对焦虑任务的响应要高于在农村出生的居民.这两个区域都与情绪加工有关. http://t.cn/a9BBij 捷克的研究发现,警犬可以区别同卵双生子的气味。这些双生子的基因完全相同,住在相同的环境下,吃同样的食物。感觉还挺神奇的。 http://t.cn/aKeDVu 研究发现磁场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有可能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可能性。实验者把1.3T的磁场加到血液样本上一分钟,血液粘稠度降低了33%。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场强通常为1.5T或3T。多做磁共振实验,也许还有预防心脏病的作用啊 http://t.cn/aKplGM 医生发明的儿童版恶心量表  。不知道发展心理学里有没有类似的工具? @易莉_中大心理系 http://t.cn/aomI8N Science上的八卦研究:人们更关注与对某个人的负面信息。Science上的最新研究发现,一些面孔图片如果事先与负面信息相联系,那么在之后的双眼竞争范式中会得到更长时间的注意;而如果面孔与正性或中性信息相联系,则不会获得更多的注意时间。我们更愿意去关注看上去中性,但却与负面消息相联系的面孔。 心念如歌 Mind as music. Lloyd的一篇文章,将大脑的时空编码方式与语言系统和音乐系统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神经编码方式比较接近音乐。具体做...

Google使用图片搜索

图片
在网上看到图片想找到出处,或者想鉴定一下是否被PS过,我之前经常使用的是  Tineye  。而最近Google图像搜索也推出了这个功能,貌似比Tineye还要强大一些。 登录  http://images.google.com/  ,点击搜索框最右边照相机图标就可以选择输入图片URL或者本地上传图片。 试用了一下,感觉Google的强大之处在于图片的语义理解。比如搜索皮尔洛的图片,最先出现的两条是皮尔洛的资料,随后才是相似的图片。而且由于有语义理解,相似图片也不只局限于亲吻戒指的图片,还包含了其他在场上的照片。 相比之下,Tineye的结果只有图片。虽然也包含一些经过加工的图片,但也仅限于以原图片为基础的加工。不会出现皮尔洛不同姿势的图片。 同样还有景物图片,相比于Tineye也是很强大。 Google出手了,Tineye估计要悲催了...

男女认知能力的差异有多大?

微博上在讨论性别差异的问题,贴一篇去年给新知客写的稿子。这不是最终版本,但内容比较全。主要的观点是,男女之间认知能力虽然存在差异,但差异很小,而且特别容易受到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影响。要缩小男女之间的差别,还是要以消除偏见为主。 ################################################################     男孩和女孩在很多方面被认为存在差异,比如智力、情绪、性格和价值观等。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人们正在逐渐重视性别的差异。一个间接的体现就是市面上性别教育的畅销书层出不穷,比如《拯救男孩》、《男孩的脑子想什么》和《男孩随爸,女孩随妈》等等。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差异存在于方方面面,本文只从认知能力的角度来探讨性别差异的问题。 【男女有别,但差异不大】     在认知能力的性别差异上,大量研究都已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果。平均来讲,女性在语言理解及语言产生、精细运动技能以及知觉速度上优于男性;而男性在视觉空间任务、有目标的运动技能(比如掷非标的准确性)、以及数学和科学推理上强于女性。但要注意的是,虽然存在差别,但差异的大小需要仔细考量。     在2005年,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心理学家Hyde对已有文献中的性别差异的效应大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虽然大部分文献都会报告男性女性在某一认知任务上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差异”,但实际的差别却很小。如果把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任务成绩的分布图画在一起,就会发现分布图大部分是重合在一起的。统计的“显著”并不等于实际意义上的“显著”。性别差异只是群体水平的平均结果,不能在个体水平上做推论。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数学成绩的差异,很有可能小于两个男生的差异。Hyde据此提出了性别相似性理论,认为男性和女性在各个方面相似性大于差异性。如果过分强调差异,对儿童教育、异性关系的发展以及成年后的职业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大脑发育速度不同,教育应区别对待】     男性大脑的总体积比女性约大9%。男性皮层的灰质密度在很多地方大于女性,表明半球内的局部联系更紧密。而女性在白质的比率上大于男性,表明两半球间的远距联系更强。大脑灰质由神经元组成,是神经加工的中枢;而白质则是连接不同灰质区域的通道。有研究发现,男...

世界科学节打酱油

图片
这一周在纽约举行了世界科学节 ( World Science Festival ),周末也去凑了下热闹。我只听了一场报告,外加逛了一下最后一天的户外活动,所以基本属于打酱油。 报告的内容是关于天才。邀请的嘉宾包括了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其中提到了两件事让我很感兴趣: Glial cell 一是关于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神经科学家其实是发现了其独特之处的,薛涌在微博上的说法是不对的。爱因斯坦大脑的灰质与正常人并没太大差别,而差别主要是在胶质细胞 (glial cell)。一篇1985年的 文章 发现,爱因斯坦大脑的Brodmann 39区的神经元/胶质细胞比要显著低于普通人,也就是说胶质细胞更多。大脑39区负责的功能很多,其中包括了数学抽象思维。Glial cell的数量大约10倍于神经元的数量,通常被认为只是负责支持神经元的结构。但嘉宾Douglas Fields的一系列研究发现,glial cell还起到了促进神经元联系、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 二是天才和精神病的联系。嘉宾Dean Keith Simonton做过一系列研究,基本上表明天才与精神疾病存在一定的联系 (感兴趣的可以Google他的文章)。而最新的 证据 则表明,一种精神病高危基因SNP8NRG243177/rs6994992同样与创造力有关。 最后是周日的户外展示,感觉主要是针对儿童的。但我还是发现了两点,那就是老外在表演胸口碎大石~

杀人犯的大脑是什么样

图片
        最近一个杀人犯在网上被炒得火热,跟着火了的还有一个犯罪心理学家。我不会弹钢琴,所以无法判断该心理学家的理论是否准确。下面是我去年给新知客写的一篇稿子,是关于所谓天生杀人狂的大脑和基因特性。我基本是个法理盲。按照我的理解,所有心理学、脑科学以及基因的研究都只是给杀人犯的行为作出解释,而不能给杀人犯开脱罪责。否则社会上会不会又流行一波学弹钢琴的热潮? 图片来自电影《沉默的羔羊》 天生杀人狂 2007 年 3 月 10 日 ,当有人嘲笑 Abdelmalek Bayout 特有的穆斯林眼影时, Bayout 一时忍无可忍,将对方杀死。 Bayout 是一名居住在意大利的阿尔及利亚男子。因为有精神疾病,他最初只被判刑 9 年 2 个月。但在上诉中法庭接受了一份神经科学家的报告,报告包括大脑扫描以及基因检测的证据。证据显示 Bayout 带有一个与攻击性与犯罪行为紧密联系的 MAOA-L 基因型, Bayout 因此于 2009 年 5 月再次获得减刑。这是第一次因为行为遗传学的证据改变了法庭判决的结果。 大脑缺陷确实会导致攻击性行为增加 杀人犯的大脑会与众不同么?上世纪 90 年代,南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 Adrian Raine 进行了一系列脑成像研究。 Raine 及同事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 技术比较杀人犯和正常被试者的大脑代谢水平,发现了杀人犯在前额叶皮层存在功能缺损。前额叶皮层功能损伤主要集中在 眶额皮层 。这一结构在整个大脑皮层最前端的下部,下面紧挨着眼眶,因此得名。眶额皮层是大脑最晚进化出的一部分,而且发育要一直持续到 25 岁才成熟。 眶额皮层主要负责自动的情感调节,它不会影响人的智商,但会影响人的性格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人们对眶额皮层功能的理解是从铁路工人 Phineas Gage 的传奇开始的。在 1848 年的一次爆炸事故中,一根铁棍从 Gage 的面部插入并穿过颅顶飞出。虽然,幸运的 Gage 没有死,而且身体和智商都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但是他却从一个稳重、有责任心的年轻人变得狂躁冲动且不负责任,并因此丢掉了工作——因为他的眶额皮层受到了重创,这让 Gage “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1996 年的一项对 279 名受过头部创伤的越战老兵的研究发现,眶额皮层的损伤程度与病人的暴力攻...

为什么会有似曾相识感

图片
这是去年给《新知客》写的一篇文章。看到 果壳 也在讨论deja vu,发出来晒晒。:) 图片来自电影: Déjà vu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地方,突然觉得一切都很熟悉。虽然可以确定从来没有到过这里,但内心中却感觉曾经来过。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初次见到林黛玉,就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种认为当前发生的事件曾经发生过的熟悉感被称为 déjà vu ,也叫即视感。 Déjà vu 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曾经经历过 déjà vu 体验。由于 déjà vu 体验经常让人感觉神秘和困惑,因此产生了许多神秘主义的理论来解释它,比如梦境、神谕和轮回转世。甚至量子力学的平行宇宙理论和时空扭曲也被用来解释 déjà vu 。但在神经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看来, déjà vu 只不过是大脑和认知加工短暂功能失调的产物。 Déjà vu 与大脑 早在 1888 年,英国神经病学家休林斯 - 杰克逊就发现颞叶癫痫病人在发病前经常出现 déjà vu 现象。这就让人怀疑,大脑颞叶的某些功能与 déjà vu 有关。而且当时的神经病学家推测,正常人的 déjà vu 感觉也是由于颞叶的轻微癫痫造成的。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用电刺激病人的大脑皮层,发现刺激大脑颞叶时偶尔会诱发病人的 déjà vu 体验。 颞叶中的海马旁回与熟悉感的产生有关。同时,颞叶区域还接收来自视觉皮层与听觉皮层的知觉信息。电刺颞叶产生的熟悉感与传入的知觉信息错误的结合在一起,就可能产生 déjà vu 体验。 我们的记忆系统可以分成有意识的回忆系统和熟悉感系统。比如在街上碰到一个人,也许可以回忆起他是小学同学,同时还包含了相关的细节,比如他的性格。或者,也许只会觉得这个人很熟悉,但是却不能叫出他的名字,也无法想起何时何地认识他。这就是熟悉感系统。有意识的回忆与熟悉感是独立的。负责回忆的脑区包括前额页皮层和海马,而熟悉感系统则包含海马旁回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区域。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Josef Spatt 认为,当海马旁回活动,而前额页皮层和海马没有正常活动时,就会产生 déjà vu 体验。即产生了强烈的熟悉感,却无法有意识的回忆具体内容。 另一种对 déjà vu 的解释是神经传导的延迟。大脑是高度并行加工的,传入的感觉信息会通过不同通路到达高级加工中枢。比如,有负责加工低频...

如何画出漂亮的图

图片
    题目其实是个标题党。我一直都在尝试各种方法把paper中图片做的更漂亮,但效果总是不理想。而读paper时经常能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图。比如最近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一篇关于视觉系统 随机共振 的研究。     所谓随机共振,就是当一个非线性系统在加入少量噪声时的工作效果要比完全没有噪声时好。人的神经系统就是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上图是原文中的一个figure。要注意的是最上面的原始图像两个斜杠之间的细节。斜杠中的斜杠是阈下的,通常很难被知觉到,但如果加入适当的噪声,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斜杠中间的细节 (中图)。     初看到这幅图,我的感觉这是对随机共振效应的最好的演示。因为之前对随机共振的介绍都是理论或者语言描述,从来没有给过这样直观的演示。但说实话,很难看出如何只加入噪声就可以把第一幅图像变成第二幅图像的样子。我自己用MATLAB对原始图像加随机噪声,完全得不到这种效果。当然我自己的图像处理水平有限,电脑显示器也比较低级。不知道哪位高手可以实现。OR, 这其实只是个示意图? Schwarzkopf, D., Silvanto, J., & Rees, G. (2011). Stochastic Resonance Effects Reveal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1 (9), 3143-3147 DOI: 10.1523/JNEUROSCI.4863-10.2011

老板面前无自我 只是在中国

图片
之前介绍过一个所谓“老板效应”的 研究 ,即对自我相关刺激加工的优势在当老板存在的时候会消失。实验的具体做法是,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头像,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头像的朝向。通常来说,如果头像是被试自己,被试的反应会更快一点,即自我优势。但如果实验刺激中既有被试自己,也有被试的导师,那么被试对导师的反应反而更快,即所谓老板效应。简单地说,就是“ 老板面前无自我 ”。 这个研究是在北大心理系做的,实验对象是中国研究生。当时我就觉得,这种效应可能只存在于中国这种集体文化下,而对个体主义的西方人则不大可能存在。这点我来到美国后也有点感受。虽然我老板其实比较nice,但我跟他说话时还是感觉很别扭,但实验室的白人物理哥却敢跟老板说resting state fmri是bull shit。虽然只是开玩笑,但这种玩笑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开不出来的。 最近这个研究的作者又在美国进行了同样的实验。果然对于美国被试,无论老板是否存在,都是对自己头像加工的速度更快,这与中国被试的结果正好相反。 相信这个结果对中国人来说不会觉得太奇怪。但这个研究是少有的先在中国发现的现象,再拿到美国去做跨文化比较的研究。希望以后这样的研究越来越多。 ^_^ Liew, S., Ma, Y., Han, S., & Aziz-Zadeh, L. (2011). Who's Afraid of the Bos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Hierarchies Modulate Self-Face Recogni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s PLoS ONE, 6 (2) DOI: 10.1371/journal.pone.0016901

下棋的直觉来自基底神经节

图片
要理解人类的智力,棋类游戏无疑是很好的研究对象。比如在1997年,名叫“更深的蓝”的超级电脑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计算机下棋靠的是逻辑运算。但对于人类来说,人的大脑并没有计算机那样穷尽所有可能,相反人类经常依赖于一些直觉性的判断走棋。 人类的大脑如何根据棋盘形式作出判断?这类研究因为实验设计很困难,因此很少被人研究。据我所知的两个研究,分别研究了在下围棋和国际象棋时的大脑活动 ( doi 1 , doi 2 )。对于棋类这种高级认知任务,难点在于设置对照条件。这两个研究都是对比了观看真实棋盘形势的条件与棋子随机摆放时大脑活动的差异。但是这样还是会混入大量混淆因素,比如注意等,激活的区域几乎包括了大部分的任务正网络。 而最近这篇发表在Science的文章,通过巧妙的设计研究了在下日本将棋时的脑机制。首先研究者招募了一组职业将棋选手,将他们与业余被试进行比较。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确定激活的大脑区域是否与将棋的专业技能有关。 而另一个最主要的亮点是,研究者对比了被试在快速选择下一步棋和深思熟虑进行判断时脑活动的差别。在快速选择的任务中,棋盘形势出现的时间只有1秒钟,这样可以尽量较少被试搜索的时间,而更体现直觉性的判断。 上图是其中的一个结果。在对比快速判断和深度判断时大脑活动的差异,以及对比快速判断任务和感觉运动控制任务大脑活动的差异时,有更高激活的区域是皮层下的基底神经节,而不是负责常规认知加工的皮层网络。基底神经节与习惯化的反应选择有关。如此复杂的将棋任务也会激活基底神经节,这个结果很强大,这可能也反映了职业选手常年训练的结果。 这一结果也提示了人类的智能不仅包含深思熟虑的思考,也包含直觉性的判断。这也许是与人工智能最重要的不同点吧。 Wan, X., Nakatani, H., Ueno, K., Asamizuya, T., Cheng, K., & Tanaka, K. (2011). The Neural Basis of Intuitive Best Next-Move Generation in Board Game Experts Science, 331 (6015), 341-346 DOI: 10.1126/science.1194732

松鼠控

图片
继续发松鼠

你不知道自己有多爱TA

感谢新知客范致行老师给我推荐了这个研究。本来为新知客写的稿子,结果新知客停刊,所以修改成了松鼠会风格。感谢0.618童鞋的编辑。 祝大家情人节快乐! 爱的感觉不靠谱 你爱TA吗?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很让人困惑。 从生理上讲,爱情不过是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这些身体反应作为线索传送到大脑。在大脑中,情绪有关的脑岛以及与奖赏有关的腹侧被盖区和尾状核会被激活。腹侧被盖区释放多巴胺,使大脑产生爱的感觉。 爱情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我们常常无法意识到细微的情感体验,也可能被错误的情绪线索暗示。比如,当你走过颤巍巍的吊桥后,我们就更容易将自己颤抖的双腿和和加速的心跳看成是对面前美女的“爱情”,而不是由于过吊桥的恐惧而造成的。 当然在更多时候,我们更是会有意无意的受到社会道德或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压抑我们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们时常自己也很难判断究竟是爱着对方的人,还是爱着对方的钱。 来自民间的智慧 理性会压制感性。那如果尽量排除理性的监控,就有可能发现真实的感受。坊间流传的方法,是让人在尽量在不思考的情况下快速回答问题,以此来发现人的真实所想。比如在《武林外传》的某集中,大嘴困惑于自己还眷恋着惠兰,还是已经爱上无双。小郭让大嘴什么都不想,快速回答了下面的问题: “金子还是银子?” “金子。” “瓜子还是核桃?” “核桃。” “鸡肋还是鸡腿?” “鸡腿。” “无双还是惠兰?” “无双。” 大嘴说出的答案让他自己也感到惊讶。那么这种方法是否靠谱呢? 心理学家的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真实感受是可以通过行为反映出来的,哪怕你自己也无法说清楚自己的真实感受。举个例子来说,美国的白人通常会声称自己对黑人没有偏见,但他们在进行射击游戏时却会对黑人目标的反应更快。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 Anthony Greenwald 认为,对黑人目标和白人目标反应时的差别就反映了人们对黑人的偏见程度。 Greenwald 的理论认为大脑中的存在内隐的概念结构,它们悄悄潜伏在你大脑中,即使你自己也察觉不到。大脑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程度就可以反映我们对不同事物的内隐态度。在很多白人的头脑中,黑人的概念与负性印象联系更紧密,而白人的概念则与正性印象联系更紧密。也许他们自己也无法意识到,但在射击游戏中就会无意识的表现出来。 Rochester 大学的 Soonhee Lee 等人将内隐联系测量的方法应用到对恋爱关系的态...

一只松鼠

图片
昨晚下了场大雪,今天不用上班。把周日的照片用 Picnik  处理了一下,效果确实好了很多。

把握问题核心,还得高瞻远瞩

图片
发表于果壳网  http://www.guokr.com/article/4459/ 0.618 编辑 当你准备明天去买一部手机时,你会主要考虑手机的哪些特性?当你准备明年买一部手机时呢?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当思考的事件的心理距离不同时,思维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生活大爆炸》中的Sheldon 有一个 spot (点)作为他的绝对的时空原点 [0 0 0 0],而一般人思考时是以自我的此时此刻为中心的。在心理空间中距离的差异会影响思考的方式。这个心理距离既包括空间上的远近,也包括时间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心里距离的远近,会影响思维的建构水平,从而影响思考方式。按照纽约大学的Yaacov Trope和特拉维夫大学的 Nira Liberman 共同提出的建构水平理论 (Construal-Level Theory),心理距离远的事件会被表征得更抽象、更一般,而心理距离近的事件则会被表征得更具体、更明确。 当评价一件物品时,如果心理距离远,这个物体的概念就更抽象,因此思维关注的是物体的首要的核心属性;而如果心理距离近,对这个物体的概念就更具体,因此思维关注的是一些次要的细节属性。比如在计划购买手机时,如果打算一年后购买,思考时更容易考虑的是手机的核心属性,比如手机质量、通话效果等。而如果打算立即购买,则会更关注一些可能无关紧要的细节,比如铃声、颜色等等。 心理距离会影响思维的很多方面。比如在2010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表明了心理距离会影响人们的态度改变。可以设想一下你对器官捐献持何种态度。如果从抽象的角度思考器官捐献,通常会觉得这是件好事,很多名人也做过器官捐赠。如果从具体的角度考虑,就会牵扯到死亡,以及如何进行捐献这样的细节问题。可以想象,如果思考具体细节,人们的态度很容易因为关注细节的不同而改变。比如,如果想到了自己的死亡,可能就不会同意捐献,但如果想到了可以帮助他人解除痛苦,就很可能支持器官捐献。相反,如果只是抽象的思考一个问题,人的态度通常就不会受到具体情境的影响而改变。 在这个研究的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让参与者判断是否支持一个器官捐献法案,这个法案可能是几天后生效,也可能是一年后生效。在做判断之前,参与者还会被告知同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结果发现,当考虑一年后生效的法律时,参与者是否支持法案不受同伴的影响;而如果是考虑几...